融入中医药文化 打造有“职业味”的思政课堂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资源。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使命。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等职业理念,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中医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打造具有“职业味”的思政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医药文化中的医学职业素养
中医药文化倡导“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视生命尊严高于一切,要求医者在医疗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思政课程同样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和沟通能力,鼓励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的人文品质。中医药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强调医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这与思政课所弘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准则紧密相连。
“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内核
中医药文化中“大医精诚”的理念源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即医术精湛,要求医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能力;“诚”即医德高尚,强调医者应怀有仁爱之心,对待患者一视同仁。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对医学人才职业素养的全面要求,既重视专业能力培养,又强调职业道德建设,与现代医学教育倡导的“胜任力导向”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传统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注重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维度关注患者健康。《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提倡预防为主,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要求医者关心民众的整体健康而非仅仅治疗疾病。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发展与幸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社会发展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人的发展,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思政课中的群众史观、“人民至上”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友善等内容高度契合,共同提倡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
“医乃仁术”的职业道德规范
中医药文化对医德医风有着严格的要求,形成了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黄帝内经》提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的师承原则;《物理论》强调“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这些规范不仅规范了医者的执业行为,更塑造了中医药工作者独特的精神品格。
思政课教学涵盖职业素养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塑造其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应对职业挑战的现实需要
就与医学有关的就业而言,当前医学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医患关系紧张,亟须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三是医学技术创新带来伦理挑战,需要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思政课通过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就医学生而言,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既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又要关心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思政课通过系统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打造具有医学“职业味”的思政课
构建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开发中医药文化特色教学模块。在思政课中设置“中医药文化与职业素养”专题,内容包括“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解读、“医乃仁术”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等。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药文化中的职业素养内涵。二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组织中医药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共同挖掘《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的思政资源,将“治未病”理念与预防医学教育相结合,将“辨证论治”思想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创新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坚持内容为王,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适合本地、本校及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新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一是选取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事迹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他们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同时引入当代中医药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二是设计中医药临床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诊疗过程中体验“医者仁心”的职业要求。设置医患沟通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设计伦理困境情境,训练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参与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社区健康宣教等活动,在实践中感悟中医药文化的职业精神。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如中医药博物馆、老字号药店等,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深化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
打造“职业味”思政课的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思政课教师与中医药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素养表现纳入考核范围。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入临床带教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进行跟踪评价。三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医德医风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名医名言墙等文化景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职业精神的熏陶。
综上所述,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堂,是新时代中医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特色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保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力强的中医药文化项目,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有效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示范带动效应,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精神保障。■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zyywh/content/post_476242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