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霜降养生:秋冬接力,补养为先
当清晨草木凝结起第一层银白霜华,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便如期而至。此节气不仅指代“霜气下降”的自然现象,更标志着秋冬季节的正式交替。此时天地之气由“凉爽”转入“寒冷”,自然界阳气全然敛藏于地下,为来年生发积蓄能量。
霜降养生的核心任务聚焦在“补养”与“储备”,旨在为寒冬的到来筑牢健康根基。这一阶段,养生重心需从秋季所主的肺脏,平稳过渡至冬季所主的肾脏。
一、核心原则:培土生金,筑牢冬藏基础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脾属“土”,为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能量产生的根本;肺属“金”,主呼吸与卫外,是机体防卫系统的核心;肾属“水”,为先天之本,是生命精华的储存仓库。秋季以养肺(金)为要,冬季则以养肾(水)为核心。
霜降时节,“培土生金”原则的运用尤为关键。即通过强健脾胃(土)功能,使其运化能力增强,进而化生充足的气血津液,以滋养肺脏(金)。肺气充盛则卫外固表能力提升,方能将机体精华物质顺利下输至肾脏(水),实现“冬藏”的生理目标。因此,霜降养生需围绕“健脾养胃”这一核心展开。
二、饮食调理:注重“平补”,强化脾胃根基霜降时节饮食不宜大温大补,以免“虚不受补”,应遵循“平补”原则,以甘淡口味为主,选择性质平和、可强健脾胃的食材。
(一)重点推荐食材
1.根茎类食材:红薯、山药、土豆、芋头、莲藕。此类食材深埋于土地,得“土气”最厚,最能补益脾胃之气。其中山药兼具健脾、益肺、固肾之效,是霜降时节不可替代的食补佳品。
2.温热粥肴:每日食用一碗热粥,是滋养脾胃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南瓜小米粥(温胃)、红枣山药粥(健脾)、牛肉萝卜粥(益气暖胃)均为适宜之选。
3.坚果类食材:板栗、花生、核桃。其中尤以板栗为佳,其素有“肾之果”的美誉,可健脾补肾,但需控制食用量,避免消化不良。
(二)霜降特色食疗方:芡实莲子山药汤
做法:将芡实、去芯莲子提前浸泡,与新鲜山药块一同煮至软烂,可根据需求加入少量冰糖或瘦肉调味。
功效:芡实固涩收敛,莲子补脾安神,山药平补三焦。此汤可健脾止泻、固肾益精,为机体“冬藏”做好初步收敛的准备。
三、起居调摄:聚焦“暖足”,兼顾动静平衡1.暖足固根,从下防寒:在寒露时节“脚不露”的基础上,霜降需进一步“暖足固根”。除穿戴保暖鞋袜外,还应加强足部锻炼,如睡前用力跺脚后跟100次,或反复进行脚尖站立与放下的动作。此举可有效刺激足底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实现“引火归元”。
2.充足睡眠,避寒就温:需保证较夏季更长的睡眠时间,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尤其需注重腹部与背部保暖,夜间应关闭门窗,避免“贼风”侵袭引发不适。
四、情志调节:注重“收摄”,疏解秋郁情绪霜降时节草木凋零,“秋郁”情绪易更为显著。此时情志调理的核心,需从“舒畅”转向“收摄”与“安怀”。
登高望远,涤荡心胸:可遵循传统习俗,在天气晴好时登高远眺,有助于宣泄夏季以来郁积于胸中的烦闷之气,接纳秋日的辽阔与宁静。
静坐内观,收敛神气:每日可预留10-15分钟进行静坐,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有助于收敛夏季外散的神气,使心态回归平和,为冬季“静养”奠定基础。
五、穴位保健:聚焦健脾与固表
霜降穴位保健重点转向为机体夯实物质基础,推荐以下两个核心穴位:
1.足三里穴——健运脾胃,固后天之本。
养生意义:足三里穴被誉为“长寿穴”,是强健脾胃功能的首要穴位。脾胃作为机体“后勤枢纽”,其功能强健则能化生充足气血,为滋养肺卫、充养肾精提供保障,相当于为冬季能量储备“开源”。
操作方法:每日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双侧足三里穴,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分钟。
2.合谷穴——协同健脾,强化卫表功能。
养生意义: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与肺经相表里。其与足三里穴搭配,前者增强“气血生化能力”(脾胃运化),后者强化“机体防御能力”(肺主皮毛、固护卫气),是霜降时节强卫固表、预防外邪侵袭的“黄金组合”。
操作方法:用一侧拇指指腹垂直按压对侧合谷穴,力度稍重以产生酸麻胀痛感为宜,每次按压2-3分钟。
霜降养生围绕“培土生金”核心原则,从饮食、起居、情志、穴位保健四方面提供针对性建议,助力大家顺应秋冬交替的自然节律,夯实健康基础。若在养生过程中遇到特殊健康困扰,建议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获取个性化指导。祝愿各位平稳度过霜降时节,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寒冬。
作者:计毅
来源: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编辑:王宝瑞 黄迪
校对:陈泽明
初审:李济强
审核:崔乐文
原文链接:https://wjw.shenyang.gov.cn/ztzl/xsxxjkdjt/202510/t20251022_49235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