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薇:做无影灯下的“生命护航人”
无影灯的光线有一种特别的质感——不刺眼,却能让眼前的一切显得清晰而冷静。手术台是我每天工作的地方,周围是麻醉机和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我的职责就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及时应对,确保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麻醉和手术期。
二十六年前,当我穿上洗手衣,踏入手术室时,觉得手术室的那扇门是那么沉重,推开时很要费些力气。后来才渐渐明白,那沉重并不来自门本身,而是来自它背后的责任——门外是人间烟火,门内是生命考场。而我,就站在这个关口,守护着每一次生命的转折。
2024年初的一个凌晨,一位凝血功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被紧急送医,入手术室时已经休克。手术室内,监护仪上生命体征的曲线起伏如惊涛骇浪。一整天,我们都守在那方寸之地,调整用药,维持循环,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监护仪上的每一个数字波动,都牵动着我的心弦。当夕阳的余晖斜斜洒进手术室外的走廊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脱下浸满汗水的手术衣,才发现双腿早已麻木,可心里却无比充实——那是与死神较量后赢得的珍贵平静。
今年春末,我接诊了一位87岁、喉癌术后需行腰椎手术的患者。他不仅属于困难气道,还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术前我经过细致评估,制定了安全、切实可行的麻醉方案,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当导管顺利通过狭窄的气道,监护仪上显示出平稳的氧饱和度时,手术间里所有人都轻轻舒了一口气。那一刻,我忽然想起老师曾说过的话:“麻醉医生手要稳,心要静,因为托付在我们手上的,是患者最珍贵的生命。”
从事临床麻醉二十六年,遇见的每一位特殊病人,都在我心上留下深深的印记。那位脑出血患者康复出院时,特意送来锦旗,说要记住这个让他重获新生的地方;那位喉癌术后的老人,在麻醉苏醒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谢谢”两个字。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时刻提醒着我:作为医者,我们医治的,是一个个有温度、有情感的生命。
作为科室主任,我常对年轻医生说:“技术好学,心性难修。”一个好的麻醉医生,不仅技术过硬,心里更要有温度。见了太多的生死,不是让我们变得麻木,而是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每一个求生的眼神,珍惜每一次信任的托付。就像那位脑出血患者,若不是不言放弃,若不是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又怎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
清晨的窗外,城市已然苏醒,车水马龙,生机勃勃。手术室里又将迎来新一天的忙碌与守护。我的从医路,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有的只是在蓝色口罩之上,那双始终警醒、从未离开的眼睛。
原文链接:https://wjw.guizhou.gov.cn/xwzx/yxfc/202510/t20251024_887273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