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舆情

农疗基地:红薯丰收季,心灵疗愈时

2025-10-31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深秋的平谷,阳光洒在区精神病医院农疗康复基地褐色的土地上。一群正在康复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田间小心翼翼地挖出一垄垄红薯。沾满泥土芬芳的果实渐渐堆成小山,这份收获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农疗带来的平静与喜悦。

  田间课堂:从病房走向土地

  清晨,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走进农田。护士一边示范如何辨别红薯根茎、如何避免损伤果实,一边耐心讲解。患者们俯身拨开泥土,动作虽不熟练却格外专注。

  “您看,顺着藤蔓往下摸索,就能找到红薯。”护士小刘手把手地指导着。曾经寡言少语的张姐,如今不仅能熟练挖薯,还会主动举起成果展示:“看我挖的这个,多圆!”她脸上的笑容,比秋阳更温暖。

  农耕疗愈:泥土中重拾生命价值

  这片占地数亩的农疗基地,种植着红薯、蔬菜和果树,成为患者康复训练的自然课堂。

  “长期封闭治疗容易导致患者与社会脱节。”医院负责人介绍,“农疗让他们在播种、管护、收获的全过程中,重新找到生活节奏和价值认同。”

  患者老周的变化尤为明显。从最初沉默寡言,到现在主动承担浇水任务,还会提醒同伴施肥除草。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不仅农活干得利落,与人交流也明显增多。

  丰收背后:康复之路的新探索

  农疗基地的收获,远不止堆成小山的红薯。医院将这些劳动成果送往患者食堂,让参与者亲身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完整过程。农耕劳作的规律性能稳定情绪,团队协作可提升社交能力,而作物的生长周期更有助于重建生活希望。这种将康复训练融入自然的生产疗法,为精神疾病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夕阳西下,患者们带着收获返回医院。田间的脚印终将被新生的泥土覆盖,但这份从泥土中生长的勇气与希望,正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在这条特殊的康复路上,每一次弯腰播种,都是朝向光明人生迈出的坚实一步。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510/t20251031_42490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