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品牌系列报道之用党建温度捂热基层医疗服务(二)
编者按:
当前,重点人群医疗与照护需求日益增长,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大杜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搭建医患“连心桥”机制,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服务下沉、多方协同”的基层服务新路径。它们不仅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更以党员先锋为带动,组织专业力量深入社区,把优质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养老院与乡村角落,切实推动“医防融合”“医养结合”从理念走向实践。
党建牵线,让医患连心服务贴心
——大杜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处通州区马驹桥镇的大杜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对老年、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群体的医疗需求,以及群众对就医便利、服务精准的更高期待,中心党支部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以“医路同心?大杜社红心桥”品牌为抓手,连接党组织、医务人员与社区多元主体,在破解医患沟通壁垒、打通服务堵点中交出亮眼答卷。
建强“桥头堡”:组织先行,织密服务网络
要架好连心桥,首先得筑牢主心骨。党支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将品牌建设任务细化到岗、责任到人。同步推行“支委包片、党员包村”机制,把党组织力量延伸至社区治理最末梢,实现党员参与率100%,构建起“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党建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畅通“主渠道”:多元倾听,把准群众诉求
为精准捕捉群众需求,大杜社中心打出“组合拳”。在门诊大厅设“健康服务党员先锋岗”,党员轮值收集老年、孕产妇等特殊群体意见,累计梳理医疗服务、环境改善等诉求10条,建立台账并全部整改销号。开通“医声”沟通平台,通过“医声咖啡屋”,“医声树洞”等载体,每月聚焦科室难点痛点,收集医务人员关于学术支持、人才储备等建议11条,分类推进解决。联合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召开季度联席会,邀请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共商健康社区建设,把“体检流程繁琐”等共性问题纳入年度重点,独立设置体检科彻底解决“满院跑”难题。
破解“愁盼事”:三色管理,闭环推进整改
群众诉求收集上来,更要高效落地。建立《居民健康需求台账》《医务人员诉求台账》《公共卫生工作问题台账》,推行“三色管理”机制,“红码”急难问题,7日内办结;“黄码”复杂事项,15日内完成流程优化;“绿码”长期任务,30日内建立跟踪机制。整改结果通过医院公示栏“回音壁”实时公开,同时增设志愿导诊岗,日均服务老年患者60余人次,挂号等待时间明显缩短,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待。
凝聚“合力网”:共建共享,延伸服务触角
主动整合资源,让医疗服务更贴近群众。2025年,联动二三级医院专家下沉,开展“党建+健康义诊”进社区11场、进养老院5场,为老人提供血压测量、用药指导、眼科筛查等服务;与社区共建“健康驿站”,推进下村体检、入户巡诊,累计服务居民2304人次;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向二三级医院转诊患者4290人次、基层医院接收上级医院转诊患者24人次,真正实现“小病不出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大杜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路同心?大杜社红心桥”品牌为纽带,架起了一座座暖心桥,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509/t20250924_420917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