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不敢报40℃?气象专家揭穿高温预报的“猫腻”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河北南部、黄淮、江汉、江淮等地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5℃,部分地区甚至达到39-42℃。然而不少网友疑惑,明明体感酷热难耐,天气预报却鲜见40℃以上数值,气象部门是否刻意压低温度?
实际上,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数据来自安装在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量结果。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百叶箱必须设置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高,周围开阔无高大建筑或树木遮挡,以确保测量环境的标准化。这种全球统一的测量方法使得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具有可比性。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表示,气象工作者不会故意报高或报低气温,预报员的预测有评分机制,若预报38℃实际却超40℃,预报员不得分,所以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
那为啥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差很多呢?人的冷热感受并非仅由气温决定,空气湿度、风速、着装颜色甚至心情都会产生影响。比如,近期北京湿度常常较大,在高温天里,湿度越高,皮肤表面汗液蒸发散热就越受抑制,体感温度也就更高,大家就感觉闷热无比,仿佛在“蒸桑拿”。
在我国气象行业标准里,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就是“高温日”。要是连续3天以上那就成了“高温热浪”或“高温酷暑”。而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才会发布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
专家提醒,当前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导致本轮高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及时补充水分,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同时,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安全度过炎热天气。
【全国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招募健康产业调查员,关注反腐倡廉,依法维权,依法行政,扫黑除恶。010-56153985,15340162831,010-5338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