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河北:厚植人才沃土 助力中医药扬帆起航

2024-10-26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太行古脉,医承千年;燕赵岐黄,历久弥新。新时代,新征程,河北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使燕赵岐黄焕发新的活力——河北:厚植人才沃土助力中医药扬帆起航

  倚靠着太行山脉的脊梁,在燕赵大地——河北,自古便涌现出许多明耀中华的中医名师。从战国时期的扁鹊,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元素,到清末、民国及近代的王清任、张锡纯,至当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国医大师李佃贵、姚希贤、李士懋。中医名师一脉相承,医者匠心青囊相随。

  一场场催人奋进的比赛,一次次脚踏实地的变革,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对中医药人才的期盼与渴求。新时代、新征程,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勇接历史接力棒,继续书写好人才培养这一篇章。

  以赛促培激发全省中医药人才活力

  小小的银针在选手手里或提插,或轻捻,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是在由河北省总工会、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河北中医药大学、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承办的“冀高一筹”河北省中医药职业技能创新大赛针灸赛道的现场景象。

  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针灸科的“95”后主治医师宋胜男最终以94.70分的成绩一举拿下该赛道冠军。

  “她的操作非常精准,浅中深、快中慢等层次非常分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樊小农评委对宋胜男的表现点评道。

  对宋胜男来说,参加比赛的最大收获不是这份冠军的荣誉,而是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巧。“赛前有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腧穴定位、针刺手法、腹式补泻手法等,所以通过此次比赛,更丰富了我的知识和经验技能。”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宋胜男表示会承担起这份殊荣,努力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我比较年轻,因此一方面要传承经典,并做到从经典中学习在临床中创新;另一方面要多跟省内外的老师学习经验,做好年轻一代中医医师该做的事。”宋胜男说。

  “冀高一筹”河北省中医药职业技能创新大赛至2024年底结束,96名选手从数千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登上全省技能比拼的舞台。目前已赛出四诊、针灸、推拿、中药四个省级赛道冠军,为进一步挖掘和培养更多中医药领域高技能人才,弘扬中医药文化,营造全省中医药系统尊重技能、崇尚技能,不断推动营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培养既具备深厚的中医情怀和中医药理论基础,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举办技能大赛最重要的意义。未来我们将会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凯说。

  向质而行三方面发力培养岐黄学子

  “长期以来,中医人才培养存在周期长、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和瓶颈,中医药人才培养仍需在坚持‘传承、创新、引领’的基础上不断破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凯说。

  近年来,为解决中医人才短缺问题,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和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三方面做改革和创新。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该院原先存在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缺乏中医药临床与基础高层次领军人才以及跨学科、复合型的中医药人才等问题。为破解人才困境,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采取“柔性引才,以才育才”措施,通过聘请国医大师王庆国、李佃贵和岐黄学者花宝金、高颖等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名誉顾问和兼职研究员,共同开展基础研发合作,在医院基础科研和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向上提供重要指导。

  作为河北中医药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河北中医药大学,也不断深化中医药医教协同改革,开展“扁鹊计划”师承教育基地建设,提高经典课程比重。此外,河北推进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建设培训基地12家、骨干师资培训中心1家,累计培训5700余人。深入开展万人“西学中”行动,目前全省已招生三期共计2万余人。

  在优化人才成长途径方面,河北推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全力支持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团队为代表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实施“名医入冀”计划,共引进院士团队5个、国医大师8名、全国名中医17名、岐黄学者10名、中医药领军人才138人。累计培养国家级继承人7批共338人、省级继承人累计6批共441人,培养了一批具有中医临证思维和丰富临床经验的特色人才。

  在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河北新获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3名,评选第三届河北省名中医50名。向社会宣传推介基层好中医81名,激发基层中医药人员热爱中医、钻研中医、服务群众的热情。持续开展首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工作,新一轮报名工作即将启动。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凯说:“我们会坚持深入落实《河北省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若干措施》,继续实施‘名医入冀’计划,持续引入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遵循‘师带徒’模式,持续开展国家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更多具有中医临证思维和丰富临床经验的特色人才。通过实施燕赵医学‘岐黄赤子’培养工程,加快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sjdt/407013.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