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研讨会召开
为推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人口领域研究,10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举办首届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研究生中心成立仪式。
相关专家、学者及地方托育服务协会人员和托育机构代表参会并就“生育支持”及“托育服务”两大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会上举行了中国人民大学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朱信凯发表致辞。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表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生育支持相关工作。一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2023年,国家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从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二是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托育服务法纳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命名第一批33个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评选175家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三是生育友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制作系列宣传海报,在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宣传弘扬新型婚育文化,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社会。她介绍了生育支持的四类政策工具,即经济支持,时间支持,服务支持以及文化支持。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会上谈到,人口是国家发展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寿化和少子化持续并进。
他强调,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是综合的,提振生育率是一个综合施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健全完善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这关涉政府的各个部门,事关国家、家庭、个人各个层面。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叶小敏分享了北京市在生育支持和托育服务方面的实践。她认为生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落实党中央和国家有关托育工作部署,大力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增加托位、降低费用、提升质量协同发力,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托育工作,将托育纳入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出台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二是强化多元支持,降低养育成本。从“补助”“政策”“奖励”“保险”四方面入手来营造生育友好环境。三是完善标准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出台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实施细则,建立托育机构备案登记,信息公示等制度,出台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导则,推动在社区公共空间设置托育服务设施。先后出台托育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和幼儿园托班工作指南,规范托育机构、幼儿园托班建设运营服务。四是加强综合监管,确保安全健康。推广“企安安”自查系统等,发布托育机构综合监管合规手册和质量评估标准,推动以机构自我管理为核心的自查自纠。成立托育机构行业协会,发布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此外,建立“风险+信用”为基础的综合监管制度,出台预约付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预付式资金管理,围绕机构准入、人员资质、食品、消防、卫生等重点环节持续加强政府监管。建立由家长代表等组成的兼职督导队伍,连续两年开展督导巡查,强化社会监督。
下一步,北京市将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探索建立普惠托育供给精准性评价体系,优化供给,围绕“建”“转”“延”,完善各类托育设施建设运营标准,转普政策和幼儿园延伸托育标准规范,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对市场信息发掘优势,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增加有效供给。
其他与会专家就各地实践一并予以分享。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407037.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