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下乡送健康,对口支援老区行 ——记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对口支援老区廿六载
国庆假期医疗队再次来到乘马岗镇卫生院
2024年国庆假期,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由侯文博医生带队,张明明、周雅琪、孟祥慈、邵霖霖、褚媛媛组成的医疗队,赶赴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卫生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健康帮扶暨革命老区光明行活动。
在乘马岗镇卫生院,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并且医疗条件有限,即便如此,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6人医疗队,还是完成了193例眼科手术,其中包括133例白内障手术和60例外眼及眼整形手术,共接诊了1108位眼疾患者,为老区患者带来了光明。
1998年第一次来到乘马岗镇卫生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与湖北省黄冈麻城市乘马岗镇卫生院自1998年起建立携手帮扶关系,到今年已经是第26年了。在此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坚持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理念,坚守为基层百姓提供更优质、更周到的医疗服务的宗旨,每年派出医务骨干人员为革命老区人民进行眼科专业诊疗服务,累计为老区人民提供门诊服务4.5万余人次,做各类眼科手术5700余例,捐赠药品及医疗机械共计50余万元。
提起湖北省黄冈麻城市乘马岗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麻起义”,这里是革命年代走出了26位开国将军的“将军之乡”。当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湖北麻城老区的卫生医疗条件依旧不容乐观。从这里走出去的老红军、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党委书记王恩厚退休返乡考察时,看到了只有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的“老三套”乡镇卫生院,对革命老区缺医少药的现状痛在心头。
1998年,在王恩厚等人的牵线下,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派遣所属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等4家医院组成了“千里卫生下乡、对口支援老区”的医疗队,开始为老区乘马岗镇的群众送医送药送温暖。二十六年来坚持不懈,并帮助乘马岗镇建立起了以眼病防治为主、多科综合发展、拥有50张病床的国家一级医院——乘马岗镇卫生院。
医疗队员的回忆
“当时的手术室,乍一看像伙房。四壁黝黑,还有一道10厘米长的裂缝。只有一张简易的手术床,手术车上锈迹斑斑。手术室外不足两米就是一条排水沟,里面都是医疗和生活垃圾。”参加第一批援乡医疗队、时任眼科医院医务处主任李庆生回忆。
在护士长李亚静的记忆中,老区的医疗条件简陋到卫生室连手术衣都没有。援乡时间往往选在3、4月和10、11月农闲时,虽然方便了老区百姓,却苦了这些大城市的专家教授。没水、没电的生活条件,不仅困扰了医疗队医生的生活,也为手术带来了困难。手术前的清洗工作,需要医生护士从井里汲水烧开,反复沉淀后才能用。当地没有消毒设备,护士们用随行带去的小消毒锅一遍一遍不停地消毒手术器械和手术服。为了赶时间,医生手术时常常穿着潮湿的手术服做手术。“后来,当地政府体谅我们,帮我们在卫生室里装了热水器,但是无奈没有电、没有水压,装了也用不了。”
村民眼中医生就是光明天使
对于乘马岗镇大多数村民来说,起早贪黑的劳作,过度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简陋的医疗卫生条件,使得这里的白内障、青光眼发病率高于一般大中城市,很多大城市已经看不到的眼病,如倒睫、眼内道阻塞等,在这里却是常见病。山区环境闭塞,很多老人一辈子扎在村里,外出就医是一般人很少想过的事情,往往简单的眼病拖延成了失明。
村民们说,医疗队不畏当地生活条件、住宿条件的艰苦,一天当作两天用,抓紧有限的时间,尽最大所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北京来的医生们白天常常是忙到下午一两点还没吃午饭,深夜还在手术台上做手术。
村民们看到有的队员由于每日数十次反复用碘伏消毒手臂,碘伏沁入皮下形成了皴裂的、洗不干净的“黄金手臂”;有的队员由于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有的队员因固定姿势长时间看诊导致腰痛复发,医疗队医生们利用中医特色疗法成功治疗了一名已过治疗窗口期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将其视力由0.08提升至0.6。一位乡医院的老职工因白内障太重被多家医院拒绝,在医疗队的帮助下重见光明,第二天患者视力就由仅有光感提升至0.6。患者及家属特地赶在医疗队离开前一刻驱车前往医院,送上“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复光明”的锦旗以表感谢。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410/t20241025_39276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