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城市

神经外科采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成功救治一例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

2024-09-20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近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神经外科采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成功救治一例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

  患者男性,40岁,因头痛多年于外院检查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既往有糖尿病史及头部外伤史。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入院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椭圆形,大小约15.8*11.6mm,瘤颈宽约4.2mm,下干自动脉瘤上发出。动脉期可见动脉瘤内明显的涡流。

  神经外科全科讨论后,向家属及患者交代手术必要性及手术方案,患者诊断为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破裂风险高,且破裂后容易形成脑内血肿而危及生命。有手术指征,但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难度及风险均很大。手术不仅要消灭动脉瘤,而且要保全大脑中动脉上下干的通畅。开颅手术需用动脉瘤夹对动脉瘤颈塑形,并留出下干的通道,可能需血管搭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作为现今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不适合此患者,因难以保全下干。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置入术为近10年兴起的动脉瘤微创治疗手段,将网眼更小的支架放置于载瘤动脉内,从而减缓动脉瘤内的血流,使得动脉瘤内逐渐血栓形成而闭塞,但可能支架内血栓形成或下干急性闭塞导致脑梗死,需口服双抗。

  患者及其家属经反复商议后表示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选取合适的工作角度,输送密网支架的微导管顺利到位,将一枚4.0*20mm的密网支架跨瘤颈精准释放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至上干内,支架打开良好,贴壁满意,即刻造影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体积明显缩小,且下干血流通畅。手术时间不到1小时,麻醉复苏后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头晕,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头颅核磁显示右侧额叶急性小灶性脑梗死,予输液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消失,术后第7天出院。期待半年后复查结果。

  

  ▲动脉瘤位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处,椭圆形,大小约15.8*11.6mm,瘤颈宽约4.2mm,下干自动脉瘤上发出。

  

  ▲密网支架打开形态良好,贴壁满意,术后即刻造影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体积明显缩小,且下干血流通畅。

  

  ▲患者出院前无神经功能缺损

  神经外科科普小课堂:大脑中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20%。大部分MCA动脉瘤位于M1段分叉处,通常指向外侧(61%~88%),其次位于M1近端(7.7%~22%),较少位于MCA远端(4.3%~27%)。MCA动脉瘤可能偶然发现,但更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芬兰的数据显示43%以上的该部位动脉瘤伴发≥2.5cm的脑内血肿,超过其他任何部位动脉瘤;伴发脑室内出血的比率高达24%,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就诊时Hunt-Hess分级往往更高。因此MCA动脉瘤一经发现,应积极干预。开颅夹闭术一直是MCA动脉瘤治疗的传统模式,但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治疗的MCA动脉瘤越来越多。

  复杂MCA动脉瘤相对罕见,定义为大型(直径10-24mm)或巨大型(直径≥25mm)或非囊状形态(梭形,夹层,蛇形的)或复发的。大多数病例的M2分支起源于动脉瘤而不是M1段。大型(直径≥10mm)和巨大型(直径≥25mm)MCA动脉瘤占MCA动脉瘤的9.8%。复杂MCA动脉瘤可导致占位效应,破裂出血,癫痫发作或脑梗死,动脉瘤破裂有很高的死亡率。日本学者研究报道,未破裂的大型和巨大型MCA动脉瘤,年破裂率分别为4.11%和16.87%。因此一旦诊断为复杂MCA动脉瘤,应尽早处理。传统上认为复杂的MCA动脉瘤不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因为如下因素:瘤颈≥4mm,瘤顶/颈比值<1.5,瘤内有不稳定血栓或有动脉分支起源于动脉瘤颈。近些年随着介入治疗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复杂MCA动脉瘤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本例患者属复杂MCA动脉瘤,为分叉部宽颈大动脉瘤,且其中一分支起源于动脉瘤,手术难度及风险均很大。神经外科采用了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隔绝了大动脉瘤的血流,降低了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动脉瘤有望逐渐闭塞。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409/t20240919_38955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