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率先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卫生应急体系
马鞍山市加快构建以市疾控中心(市卫生应急指挥处置中心)为龙头、县区疾控中心(6个卫生应急指挥处置分中心)为载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N个卫生应急工作站)为网格的“1+6+N”三级卫生应急体系,在国内率先推进基层卫生应急工作站体系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推动“三项创新”,推进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成安徽省首个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马鞍山市卫生应急指挥处置中心实现指挥调度、疫情会商、专业培训、模拟演练、应急准备、物资装备、作业处置、清洗消毒、隔离防护等“九位一体”功能,依托6个县区疾控中心建立分中心,形成市、县联动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起草卫生应急领域省地方标准。市疾控中心牵头起草的《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处置中心建设指南》被列入安徽省地方标准研制计划,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待正式发布后将填补省内空白。创新5G+卫生应急信息化应用。先后探索并建成5G+音视频指挥调度、卫生应急作业、智能样本采集等多个卫生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市县区一体化、智能化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在近年新冠等疫情处置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G+卫生应急作业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评为疫情防控数智化优秀典型应用案例。
建立“三个机制”,推进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市县联建机制。组建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共243人,由检验、流调等专业人员组成,建立卫生应急队伍分级响应、召集、调配机制。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分为6个应急分队,每个应急分队按市县两级流调人员“6+6”形式组建。发生较大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进一步启动卫健、公安、工信等多部门的前后方协同、三公(工)协同等联防联控机制。建立校地合作机制。马鞍山市卫健委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鞍山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打造公共卫生技能实训、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优质平台。市卫健委与皖南医学院共建皖南医学院马鞍山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市疾控中心与皖南医学院公卫学院联合举办公卫卓越医师班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每年遴选20名学生在市疾控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与实践。建立定期规培机制。在全省率先举办市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班,每期招收市、县区卫生应急学员约20人。截至目前已举办5期培训班,共培养卫生应急人才98人。
坚持“三个统一”,推进应急处置标准化建设。统一技术规范。制定了《马鞍山市常见急性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系列技术方案》等一系列业务规范,确保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同质化开展聚集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市级每年举办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培训班,2024年完成培训120余人。统一装备配备。以国家传染病应急队伍能力建设项目为契机,推进应急队伍装备标准化建设,确保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核心装备统一配置,包括统一配备应急服装、采样箱、样本转运箱、流调箱、手持移动终端设备(PDA)等。统一信息系统。三级卫生应急队伍统一使用市级开发的流调和采样信息系统及软件APP,采样、流调电子档案实现移动化操作、同质化录入,确保数据收集口径一致,大大节约了前期数据汇总处理时间。各有关单位可随时调阅、汇总、分析疫情流调和采样数据,系统平台可自动生成流调报告核心内容,提高了卫生应急处置质量和效率。
实行“三级联动”,首创卫生应急工作站建设。基层卫生应急网格化。印发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卫生应急工作站建设、验收和考核标准,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在市县联动基础上,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在国内率先建设基层卫生应急工作站网络。截至目前,已有31家卫生应急站通过验收,预计年底前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00%覆盖。应急指挥三级联动。卫生应急工作站设立独立业务用房(区域),分为应急值班室和应急物资装备室。2024年启动市县乡三级联动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在12个基层卫生应急工作站建设视频会商终端,依托“中心—分中心—站”载体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模式,具备卫生应急处置、应急培训、业务会议等综合功能。防控责任清单化。印发了《马鞍山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责任清单》,卫生应急工作站立足“平急结合”,加强传染病监测与信息报告,协助疾控机构或独立开展传染病疫情流调、采样、送检等处置工作,逐步具备独立处置小规模聚集性疫情的应急能力,实现疫情防控“抓早抓小”。
原文链接:https://wjw.ah.gov.cn/xwzx/sxgz/574827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