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礼赞第七个中国医师节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一年来,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大医师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论述内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护佑辖区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勇于担当的优秀医师,他们识大体、顾大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
石景山区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将以先进为榜样,振奋精神、立足本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推进“健康石景山”建设为目标,努力开拓石景山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敬畏生命——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肖桂荣
为患者治疗中的肖桂荣医生
这是十几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时肖桂荣还在家乡某三甲医院的针灸科工作。
因为会诊的原因,针灸科医生几乎走遍医院的各个科室,当然也包括ICU。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生离死别,肖桂荣总是把一天工作的最后一站选在ICU,这里可以让她紧张焦虑躁动的心平静下来。
有一段时间,肖桂荣几乎天天去ICU报到。她有一位5岁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小患者,病情严重。
小患者的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本地人,他们不承想,女儿一次简单的腹泻,就会危及生命。为了给女儿看病,父母求亲告友,早已债台高筑。她是个十分乖巧的孩子,还有一个弟弟,每天扎针时,她都表现得异常惹人怜爱。因气管被切开,她不能发声,因双侧面瘫,她不能微笑,甚至连手指都不能动一下,只能通过眼睛跟外界交流。“眨眨眼睛,闭闭眼睛,眨一下,眨两下”,医护人员就是这样通过自创的语言每天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要坚强、勇敢。她成了ICU的宝贝,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雨滴”。
肖桂荣每天都看着这个与她儿子同龄的孩子,小小的个儿、瘦瘦的身体,躺在宽大的病床上,孩子的身上插满仪器,四肢和脸上被扎满针……她敬畏这个小生命的坚强!
每次起针后,肖桂荣都拿起小雨滴的小手、小胳膊、小腿,轻轻地给她推拿、按摩穴位,那种心境就像牵着自己儿子的小手一样,轻声细语地和她说话。不管她能不能听懂,肖桂荣只希望自己的微笑、眼神、抚摸,能给孩子一些力量,让她感觉到至少这一刻她不是孤独的。
“你的推拿是记不上费的,她爸爸妈妈不会同意这项治疗的。”同事明确地告诉肖桂荣。她连连摆手说道:“那就不要告诉她爸爸妈妈!我心甘情愿。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要谈钱,那是成人的世界,跟孩子哭诉、抱怨,都是对孩子的残忍。在孩子面前,我们只有坚强,只有爱!”
不知过了多久,在经历了努力、期待、心疼和担心后,那天,当肖桂荣再次来到ICU时,得知了一个令人极其兴奋的消息:小雨滴的手指会动了,渐渐有了自主呼吸,嘴角轻裂,小家伙会笑了。也许再等几天,她就可以回到普通病房。这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
人生总是在枯败中看到希望,然后生生不息。
光影之下的守护者——石景山医院 张瑶
张瑶医生正在认真观察患者影像
医院里有一个独特的科室,这里虽然没有手术刀下的惊心动魄,也没有病房里的温馨对话,却同样承载着守护人民健康的重任。这就是影像科,一个用科技之眼洞察人体奥秘,为疾病诊断提供关键信息的战场。
走进影像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精密的仪器:X光机、CT、MRI……这些冰冷的机器,在影像科医师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能在瞬间捕捉到人体内部的细微变化。影像科医师张瑶就像是这些机器的指挥官,他如同侦探一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一张张黑白或彩色的影像中,抽丝剥茧,寻找蛛丝马迹,一步步揭开疾病的神秘面纱。
每一次点击鼠标都是对疾病的探索,每一次诊断都是对健康的守护。张瑶深知,他的工作虽不直接与患者接触,但每一个细微的发现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他总是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影像资料,确保诊断准确无误。
影像科的工作,往往是在幕后进行。当急诊室的医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时,当病房的护士悉心照料患者时,影像科医师们则坐在电脑前,专注地分析着每一幅图像。张瑶的工作,或许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感人至深的对话,但那份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守护,却同样令人动容。
和临床医生的早查房一样,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医院的窗户,张瑶便开始了早读片“仪式”。他和同事们围坐一堂,细致入微地分析病变的形态大小,讨论疾病的病理过程。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判断都可能影响后续的治疗方案。因此,他们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科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X光片到如今的功能成像、分子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先进技术,影像科医师们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不断探索和创新。例如CT全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宝贵的治疗时间窗,使临床医生可以迅速实施有效治疗,最大限度减少脑组织的损伤,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影像科医师们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者,更是创新的推动者。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守护人民健康。
每个医院都有这样独特的科室,都有像张瑶这样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热烈的掌声,但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拿助力孕妈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孙文博
为患者推拿治疗的孙文博医生
对于推拿,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揉揉脖子、按按腰,治疗一些颈肩腰腿疼痛疾病。那么对于怀孕的妈妈们,能不能给她们推拿呢?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同时具备推拿科和产科的医院非常少,两个科室交流较少,很多妇产科医生对推拿科存在误解,认为推拿很“暴力”,不适合孕妇群体。
在针灸推拿专业中并没有将孕妇列为推拿禁忌人群,推拿作为安全舒适的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其实非常适合孕妇群体。能为而不为,令孙文博心中颇不宁静,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些什么。
2021年10月,一位年轻的孕妇,从产科门诊转诊到推拿科。她怀孕6个月了,从孕期第2个月起,妊娠反应非常严重,呕吐不止。孙文博当即表示,中医推拿可能会帮助到她。虽然推拿无法干预到激素水平,但可以让胃不那么敏感,从而减轻呕吐的反应。在取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后,孙文博开始了推拿治疗。
推拿中发现在这位孕妇的上脘穴附近有非常明显的痛点,孙文博的推拿手法也就先稍微轻一点。随着治疗的进展,手法力度慢慢加大,孕妇不舒服的感觉也在逐渐消失。过了一会儿,孕妇开始一下一下地嗳气。她说每排出一口气儿,胃里面好像就暖和一点、舒服一点。治疗结束了,孙文博问她感觉怎么样,她看向她爱人笑着说:“我现在特别想吃驴肉火烧!”
孕期推拿业务让推拿科和产科间也有了更加紧密的交流。有一天,孙文博接到产科的电话,“孙主任,您能不能下来我们产科一趟?有个孕妇,她动不了了!”孙文博跑到产科门诊一看,这位孕妇腰疼的真是一点也动不了!她这个腰疼比较特别,不动不疼,只要一动,哪怕是刚一挪腿,疼得就受不了了。通过简单查体,推拿科怀疑是骶髂关节紊乱导致的骨盆旋转,让前面的耻骨联合有一点错位,可以通过微调骨盆整复。于是,孙文博把治疗巾垫在这位孕妇左侧的骶骨,慢慢地把她的左腿蜷起来,双手扶住骨盆,轻轻向下一压,就听见骶髂关节“咯呗儿”一下,复位成功了。虽然腰还有点疼,但她已经能够自己翻身起床了!后续治疗结束,孕妇腰痛进一步缓解。
截至今年6月,短短的3年中,推拿科已承接诊产科转诊孕产妇402人次,多数患者能够在1至2次推拿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大大缩短病程,并且没有出现一例推拿相关不良事件。孙文博希望用自己扎实的技术为患者做好服务,也希望能够将推拿科专业的热情传递出去,传递给患者、传递给同行,让推拿助力更多的孕妇们!
一个因为信任双向奔赴的故事——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神经外科 潘栋超
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潘栋超医生
一个下雨天,潘栋超结束手术回到电脑旁,想着刚刚与同事聊到很多生病的孩子,脑海里突然出现了小患者乐乐的脸,她说话的时候,嘴唇总是稍稍用力,嘴角流露出一丝坚毅,小手无论何时都握着妈妈的手或者抓着妈妈的衣角。她刚从四个多月的昏迷中清醒过来的时候甚至短暂失明。
2020年9月,那时候乐乐刚5岁,因为得了颅咽管瘤,在外省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切除了肿瘤。术后高热39度,心率180次/分,血钠高,尿崩,转入ICU治疗。一个月后,乐乐出现脑积水,又做了脑积水腹腔分流手术,手术其实也是成功的,但随后她和她的父母却经历了3个多月噩梦。连续三个多月,因为持续的高热38-40度,乐乐反复做了5次分流、引流管的手术,却一直处于昏迷、高热、肌强直状态。多学科会诊难以确定原因,医生们都尽力了,她却似乎在越走越远。
2021年1月9日,乐乐妈妈带她来北京,走进了潘栋超的门诊。入院后,潘栋超用了一周的时间完全控制住了乐乐的感染,脑脊液指标都恢复了正常,每天引流接近300ml,但是孩子仍然每天持续高烧39度。
医院聘请了外院的专家进行全科病理讨论会诊,经过调整治疗方案,仍然没有明确乐乐持续高烧的原因。入院第11天,查房后潘栋超反复核对乐乐CT片子与临床症状的变化规律后,考虑她属于少见的低压甚至负压性脑积水。于是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乐乐的症状,也在调整方案后开始快速好转。
经过一周多的低压引流,乐乐能够说话了,很大声的说话,逻辑思维恢复的速度惊人。临床症状的好转,也给了家属带来了新的希望,看着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几个月的折磨也渐渐烟消云散。只是这个时候的乐乐,双眼仍然看不见,仅仅有一点微弱的光感,视神经的恢复看起来很难。出院那天,她虽然看不见,但仍然很开心地在护士站为大家唱了一首歌。
3个月后,潘栋超查房的时候管床医生对他说:“那个叫乐乐的小家伙,现在会跑了!”
潘栋超再次见到乐乐,是她10月份回北京复查。乐乐妈妈说这孩子在家操心的事可多了,听到厨房哐当的声音,就喊:“奶奶你没有受伤吧?”在外面,她常挂在嘴边的是:谢谢!如今,乐乐的视力也开始恢复,这个美丽的孩子,终于重新遇见了阳光。
社区里的小大夫——五里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芦艳红
“小芦”大夫正在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很多人问芦艳红当初为什么选择中医,芦艳红说可能是源于年少时读到的那本《黄帝内经》。她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当时的芦艳红也并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但中医的种子从那时起就已深深地埋藏在她心里。 毕业后,她憧憬着走进大医院、大舞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想到最后入职的是一家社区医院。至今,芦艳红在社区工作已经4年了。
一年前,芦艳红接诊了一位患者,杨大姐50岁左右,在北京阳春四月时,她穿着棉服,戴着帽子,捂着口罩,“全副武装”地出现在诊室里,“小芦大夫,快救救我。”杨大姐入睡困难,烦躁易怒,长期怕冷,极爱出汗,芦艳红脉诊时摸到的就是两条汗涔涔的手臂。她含着苦笑说道:“什么都查了,没问题,家里人说如果我再这样,就要把我送到精神病院去。”
芦艳红知道这虽是玩笑,却也是杨大姐实实在在的痛楚。她急于想知道自己应该吃点什么药,但芦艳红明白是她的生活习惯出了问题。吃药仅是一方面,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让饮食、运动、生活起居和穴位保健帮助她达成阴阳调和的健康状态,才是最根本的。治疗半个月之后,她笑着出现在芦艳红的诊室里,出汗少了,能睡着了,杨大姐说:“我以前治疗的路走偏了,是您教会了我怎么去健康生活。”
还有患者苗阿姨,也是芦艳红的老患者。两年前,她第一次出现在芦艳红的诊室里,爬到二楼已经消耗了她很大的精力,坐在诊椅上喘了足足两分钟,才能开口描述她的症状。苗阿姨的身体状况比较差,她的肺不好,季节交替就容易喘憋;心脏功能不好,稍活动就心律不齐;脾胃消化也不好,吃得不合适就会反酸烧心。两年来隔段时间,她就会找芦艳红来调理身体,苗阿姨每次都说:“闺女,阿姨又来麻烦你了。”这声“闺女”就是芦艳红持之以恒,坚持的动力,这声“麻烦”,亦是信任,更是责任。
这些年,芦艳红接到了无数患者的电话以及微信咨询,也受到了很多患者的关心与关爱。芦艳红是一名社区的小大夫,但她认为,只有小舞台,没有小演员。医院虽小,责任不小。是社区医院成就了她的梦想,是社区居民群众让她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芦艳红说:“我愿意在社区医院、在居民的身边永远只做一个属于他们的‘小芦’大夫。”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408/t20240821_37784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