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

2024-08-14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应对新形势的重要战略举措。生产力演进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人口规模、结构、质量和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关系,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先进生产力意义重大。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就没有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劳动资料的技术含量更高,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2022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我国人力资本的存量在2035年前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形成对新技术应用和新型产业的有效支撑。

  积极社会保障制度是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要件。缓解新质生产力与当前生产关系的矛盾,需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催生出新型关系来破局。促进人口和家庭发展的政策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平等、改善社会状况,还可以促进新科技革命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人口发展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双向适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为此,必须强化优先投资于人的理念,以积极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撑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优化。研究表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于人的回报将高于投资于物质生产。最近十几年基建投资回报率下降很快。WIND 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城投平台的投资回报率在2011年是3.1%,2020年下降为1.3%。政府的公共资金支出应该优先配置在社会收益率更高的领域,把人口发展保障作为对生产要素的投资,发挥其逆周期调节功能,实现增加家庭收入、促进就业、扩大需求、推动国内大循环等“一石多鸟”的政策效果。

  为此,应从我国社会保障的薄弱环节入手,在关键领域着力:

  加强家庭生育养育支持的制度建设。在低生育水平的社会中,国家作为人口发展的受益者应承担必要和基本责任,采取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运用法律、制度、政策等手段支持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推动形成家庭、用人单位、政府部门生育责任共担机制。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投入。对标发达国家,逐步将托育服务和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补贴制度,强化科学育儿指导和培训,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均等发展机会。二是加强基本制度建设,针对影响生育的关键性因素,完善生育保险、生殖健康服务等基本制度建设。着眼于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需求,大力推进教育、住房、医疗体制改革,稳定青年群体职业和家庭发展预期,帮助更多家庭实现生育意愿。

  完善全人群、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康素质作为人口质量的重要内容,既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也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提升人口素质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提升人口健康素质则是对未来最基础的投资。重点加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一是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提升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孕产妇管理等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减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费用负担。二是完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在做好长期照护服务的同时,加大失能预防的财政投入,降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规模和比例,提高健康预期寿命。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释放人口空间配置红利。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筹层次,从中央层面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是推动更加包容、有利于人口迁移的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实现常住人口在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推动教育投入的区域均衡性,使教育领域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口迁移的方向、数量相结合,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三是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405378.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