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主动出击”策略
201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ENDTB”(终结结核病)战略,目标是到2035年将结核病死亡率降低95%,新发病例减少90%,同时确保不因结核病造成家庭灾难性支出。根据估算,为达成上述目标,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须每年降低10%以上,且从2025年起这一数字须加速至17%。然而,目前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年均下降速度仅有2%左右,如期实现“ENDTB”目标面临巨大挑战。在日前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24年结核病学术大会上,与会代表就如何实现“ENDTB”战略目标进行交流研讨。
就我国而言,虽然结核病发病率下降速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且患者治愈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死亡率降至发达国家水平,但要实现“ENDTB”亦面临较大压力。解题之道,首要的是完善和优化现有防控策略和措施,其中,尤以变“被动发现”为“主动筛查”为重。
既往,我国的结核病防控策略以“因症就治”为主,即患者出现持续干咳乃至咳血等症状后到医院就诊,从而发现病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民营养水平明显提升,既往咳血等症状的结核病患者已很少出现。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在所有具备传播结核杆菌能力的患者中,40%是无症状患者。因此,在人群中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并给予患者及时治疗对降低发病率非常有效,世卫组织呼吁各国加大对结核病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投入。
事实上,我国近年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防控策略,对部分重点人群已开展主动筛查。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年版)》要求,将结核病筛查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工常规体检的必检项目。但如何进一步加大筛查力度,强化“主动出击”策略,仍待探索。
创建无结核社区提供了解题思路。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结核病患者被发现和居家治疗管理的重要场所。最新研究表明,未就诊的患者导致的结核病传播占结核病社区传播的近70%。多国经验亦证明,在社区开展结核病相关工作,对结核病防控具有重要贡献。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首次提出在国内创建无结核社区,其目标之一是将社区内常住人口的结核发病率降至10/10万以下,采取主动筛查、预防性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将结核病防治适宜技术进行整合并在社区层面实施,实现社区的无结核化,并逐步扩展到点、线、面一体的无结核地区和无结核城市,为实现“ENDTB”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区县开展无结核社区行动。未来,进一步放大无结核社区创建效果,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筛查策略,包括科学确定目标人群、筛查手段和后续干预措施等。要获得良好的效果,需要保证筛查质量、强化筛查后的分类干预措施并开展监测与评估,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当地的筛查策略。
强调筛查并不意味着忽视治疗,二者只有协同配合,对筛查发现的病例进行及时治疗,才能有效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当前,我国结核病定点医院承担着结核病诊疗等公共卫生职责,从事该项工作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大,部分定点医院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诊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在加大筛查力度的同时,仍需不断提高定点医院结核病诊疗水平,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和稳定结核病防治人才队伍,同时严格落实定点医院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完善和优化现有结核病防控策略,发展结核病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新策略,方能向着“ENDTB”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404740.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