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边会,聚焦PCIC的中国“解”
当地时间5月27日,第77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结束了首日的密集会程,中国代表团成员神采奕奕,马不停蹄地从开幕式会场“转战”日内瓦会议中心。这里,将举办一场由中国主办的边会,主题为“促进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建设(PCIC),落实全民健康覆盖”。
晚上6时30分,会议准时开始。会议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除了中国代表团成员,来自其他一些国家、不同肤色的代表们也赶到会议中心,了解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国“解”。
解题 着力推进PCIC建设
全民健康覆盖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构建强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以人为本、以初级卫生保健为重点,推动将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等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整合在一起,为居民提供终身连贯的服务。
“中国政府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围绕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边会甫一开场,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指出,中国通过自身实践以及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合作,推动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我们以解决人民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持续加大投入,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实施15项健康中国行动,以预防为主,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促进居民参与,强化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曹雪涛说。
其次,中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初级卫生保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激励。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曹雪涛介绍,目前90%的城乡家庭在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医疗点。同时,中国大力发展医疗联合体,在城市布局医疗集团,在农村打造县域医共体,围绕薄弱专科和重大疾病诊治,设立专科联盟,并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以医联体为平台,促进资源整合、机构协作和服务衔接。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组建各种类型的医联体1.8万余个,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市和县。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服务模式的创新。曹雪涛表示,中国通过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为签约居民提供融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于一体的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每年为签约居民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患者和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70%。
此外,中国将信息化工具深度融入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区域全民健康平台,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认共享,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平台,17个省份实现电子病历共享调阅,204个地市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利用数字医疗和远程医疗等方式,让患者在基层和偏远农村地区也能够实现医疗服务的可及。
解药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医防融合
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看来,当前在中国的部分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以疾病为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医防之间的裂痕也仍需弥合。
梁万年给出的“解药”是构建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
“这需要从多维度发力。”梁万年说,一方面,未来应继续推动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效结合,真正做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另一方面,促进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和环保、体育、文化、旅游、残联等各方面实行有效协同,使资源有效联动。同时,向上构建特需医疗服务体系,向下完善接续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向居民提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安宁疗护的一体化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问题,梁万年认为,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思路,推进县域综合医改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县要强,就要提升县医院服务能力,这需要围绕县域转出患者较多的疾病,通过对口支援等多种手段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实现90%住院患者留在县域的目标。乡要活,就是要坚持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双平台定位,完善运行机制,调动积极性。村要稳,则要强化村卫生室硬件、人才、信息和服务模式建设,实现村卫生室“有合格的人力,有必需的能力,有充足的活力”。
梁万年表示,未来,还需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加快卫生服务系统建设。推进信息互通并完善远程医疗网络,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服务体系,同时创新智能化技术应用,利用智能化辅助诊疗系统与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设施,助力医生科学决策与健康管理。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梁万年认为,未来应继续强化卫生人才尤其是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通过实施“5﹢3”医学人才培养、农村订单定向等项目,推动医疗人才队伍发展。同时设立激励机制,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此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支持。
解难 PCIC的长兴实践
中国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作为国家试点县中的典范,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实现了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优质高效、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服务,两次入选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年度报告医改典型案例。
边会上,长兴县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敖新华给出了一组数据:该县有68万人口,地域面积达1431平方公里,已经连续10年孕产妇零死亡,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岁。
漂亮数据的背后,是该县多年来持续推进全民健康覆盖。敖新华坦言,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并不轻松,需要不断直面问题、解难题。比如,面对筹资问题,该县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设备投入、房屋建设全部由公共财政承担,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8%,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实行全民医疗保险,也是该县一大特色。对此,敖新华又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长兴县99%的人口参加了医疗保险,农民和未成年人每年只需缴纳不到100美元就能享受到平均70%的报销比例,其中用人单位和财政补贴了大部分保费,列入特别贫困名单的人员每年住院最多自付1万元(约合1400美元),降低了由看病就医带来的家庭灾难性支出风险。
除此之外,长兴县还构建了集疾病预防、诊治、康复等于一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头部医院组建两个健康共同体,乡镇、村级机构全部纳入健康共同体管理,患者可以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并在医疗机构间便捷转诊、会诊,县级医院可以提供严重创伤手术治疗和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抢救,形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
“刚才有专家提到了基层人才问题,对长兴而言,留住人才同样是一道难题。”此次专程来参会的长兴县副县长周一夫说,为此,该县由县政府补贴学费,委托医学院校专门培养到农村地区工作的医生,规定最低服务年限为8年。目前,每个村卫生室都拥有至少一名全科医生,缓解了农村地区缺乏医生的状况。年轻的医生队伍也为健康信息化应用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了群众基层首诊意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比率持续保持在70%以上。
当下,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长兴亦不例外。敖新华介绍,长兴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5%,“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全体居民提供便捷连续的健康服务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敖新华说,通过建立联通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医院)的县域健康信息平台,该县可自动归集居民健康数据,包括检验检查报告和影像、用药、体检、预防接种等记录;获得授权后,医生可在医院信息系统查询,包括贫困和弱势群体在内的患者及其家属也可以在手机上查询。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该县实现多场景、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偏远山区的老年人在距其最近的村卫生室就能享受远程诊疗服务,也可通过手机移动端预约康复指导、居家护理等上门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人群,根据健康档案中有关健康指标、行为习惯和疾病状态开发健康指数模型,构建健康画像,根据健康指数高低实行“分级管理”,构建高血压、糖尿病筛查、评估、诊疗全流程闭环,实现对全县9.2万该疾病人群的精准管控,确保贫困和弱势群体也能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热烈的讨论,阵阵的掌声,不知不觉间,此次边会的召开时间比预计延长了40多分钟。不同肤色的参会代表们意犹未尽,加微信,留邮箱,纷纷表示要到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来自世卫组织、泰国、南非的官员和学者表示,当前全球卫生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卫生威胁并存等多重挑战,全民健康覆盖的进展速度放缓,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每一个人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中国围绕建立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403703.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