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冲锋号 务实推进改革
历经多年探索和试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终于吹响了全面推进的冲锋号!这项改革是对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具体落实,是深化医改路上的重要一步。
新一轮医改开展以来,各级政府对基层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很大,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得到了整体提升,但基层服务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部分地方,老百姓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原因之一就是县域和基层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此,必须下决心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各管一摊”的格局,打破阻碍机构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壁垒,大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扭转基层能力薄弱的局面。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果不能很好夯实基层基础,不能尽快实现“上级医院放得下、基层机构接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局面,那么有序就医新秩序就难以建立,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就难以有效解决。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总结地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地区立足“强县域、强基层”,在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细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医防融合,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从各地实践看,通过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筑牢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在各个环节将预防与治疗紧密融合,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增强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绩效。
虽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的成绩鼓舞人心,但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是医疗卫生资源的简单整合,而是对现有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运行模式、就医流程等作出的深刻调整。部分地方在推进这项工作上犹豫观望,有一定的畏难情绪;部分地方在医共体建设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一些地方在医共体建设推进过程中,主要是在卫生健康体系内进行改革,部门协同不够,尚未形成工作合力,影响了医共体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另外,各地医共体的建设模式、规划设计、整合程度、推行力度等不尽相同,政府与医共体之间的权责清单并不明晰,医共体内部的分工协作机制、利益联结和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健全。
在分析问题和挑战、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迎来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改革路径更为清晰。《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为各地规范稳健开展建设提供了遵循和指南。在全面推进过程中,每一个县的医共体建设做实了,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就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医防融合也就有了抓手和载体,健康中国建设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务实推进这项改革,对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需要诸多部门的协调和密切配合。“郡县治,天下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承载着人民的期待,一步步前行,直抵的是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400690.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