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细落实防控优化措施③ | 以体系力量筑牢“防波堤”
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离不开系统部署和各环节各链条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各方均在呼吁,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无需恐慌,可以根据相关指南居家隔离治疗,当出现重症情形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而完善新冠病毒感染者分级诊疗体系,是稳定公众情绪、让公众持久安心的前提。
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陆续作出工作部署,强调优化就医流程,发挥医联体作用,也对发热患者就诊、居家隔离治疗,以及老年人、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服务等提出明确要求。当前,一些地方出现感染人数激增的情况,医疗救治任务空前繁重;一些疫情平稳的地方,网民留言药店治疗药物断货,流露出焦虑情绪。压力持续向医疗救治传导,医疗机构的中流砥柱作用更为凸显。
此时,更要发挥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协同作用,正视医务人员因感染而出现减员的现实困难,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原则,科学统筹区域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筑牢防控疫情的“防波堤”。
近年来,尤其经过三年抗疫,我国在医疗卫生各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卫生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资源储备更加丰富,基层卫生网络不断健全,具备了应对大规模就医的底气和能力。当前形势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快更好地解决群众就医用药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对此进行了部署:进一步扩大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的供给,进一步简化发热门诊就诊流程;在城市以医联体为载体,在农村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推动实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为出现新冠症状的问诊患者开具处方,通过线下第三方配送药品;针对农村地区,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科学有效应对疫情的强大合力。
将强大合力转化为人民群众感受得到的安全感,需要落细落实分级诊疗的举措:在北京市,通过启动简易发热门诊建设,使普通发热患者得到有效分流诊治,缓解大医院发热门诊压力;在江苏省苏州市,街头的核酸检测屋变身为发热诊疗站,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一站式就医配药服务;在海南省,每个社区(村、小区)要确定至少1名家庭医生负责居民的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确保群众在必要时能够联系得上。
另外,无症状、轻症感染者居家隔离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困惑。为此,需要更多的医生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亮明身份,志愿为社区群众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分担基层医务人员的压力。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html/zwyw/20221220/3927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