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城市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四种模式助推综合医改走深走实

2022-11-12 来源: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好病”。

      一是强龙头,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针对歙县、祁门县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强的区县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歙县人民医院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祁门县中医院依托安徽省中医院,共建胃肠外科、肝胆、肿瘤等多个优势专科,做大做强县级龙头医院。每个县建设3-4各县域医疗分中心,分类分层打造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弘扬新安医学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诊疗特色专科,全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县共派出1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组团式”帮扶,助推大批优质医疗专家扎根基层,尤其是护理专业人员大批量下沉尚属首次,真正落实“一岗双责”,将工作重心前移,把专家治疗的“触角”伸到百姓“家门口”。率先在歙县9家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日间病床”试点,确定7个试点病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经医疗机构允许,患者可在当日治疗后回家休养,有效破解了基层医疗机构“挂床”住院的难题。试点开展以来,共完成结算1662人次,医保基金支付101.48万元。

      二是全托管,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针对黟县山区小县,人口少,仅7.6万人,县域医疗卫生水平比较落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有效治疗,黄山市参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做法,坚持“地方政府主建、输出医院主营、依托医院配合”,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由黄山市人民医院全面托管黟县人民医院,先“输血”后“造血”。黟县分院新建综合病房大楼,改造现有门诊住院楼,与黄山市人民医院实行管理同质、服务同质、学科培优、技术扶持、人才培养、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等工作机制,累计派驻业务骨干共计35人,周期为一年,成立了妇产科、儿科、内镜中心、血透中心、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6个科室,各种外科、妇科常见手术、分娩、儿科常规治疗均能开展,日均急诊病人约20人次,完成心脏骤停、复合伤等多种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极大方便群众就近享受医疗服务。

      三是补短板,建设多个紧密型专科联盟。黄山市人民医院和黄山区人民医院建设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紧密型专科联盟,进行对口精准帮扶,实现了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的跨越,普外科和泌尿外科平均年总手术量约700例左右,其中难度较大的三级手术占40%。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与黄山区中医院建设微创外科联盟,省二院选派两位专家长年驻点区中医医院,结束了中医院近四年来不能开展硬膜外麻手术的历史让,黄山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四是促下沉,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黄山市人民医院与多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老年病科”联盟体、“慢病”管理联盟体、“内分泌”联盟体,定期开设老年病、内分泌、眼科等多个专家门诊。组建基层和上级专科医师团队、高资医护人员组成“1+1+1”模式的一体化医联体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将基层帮扶责任网格化落实到各专家团队。依托黄山市人民医院“心电”远程系统,在基层单位配备7台“心电”远程设备,推进远程医疗协作服务,为医联体内基层机构提供心电远程会诊。医联体内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牵头医院向基层机构预留号源,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提供一站式转诊服务;基层机构做好下转患者的承接工作,将患者纳入到社区访视、康复、慢病健康管理等服务范畴。截至2022年10月,共累计上转患者227余人,下转患者103余人。


原文链接:http://wjw.ah.gov.cn/xwzx/sxgz/565190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