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验方一首
▲路志正(1920.12-2023.1),首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
导读:1976年,男性患者贾某,因冠心病反复多次住院,使用了当时多种中西药物以“活血化瘀”或“扩张冠脉”,却不能完全缓解,遂请路老会诊。路老察其胸闷痞塞,纳呆恶心,舌淡胖,苔厚腻,脉沉细小滑,认为是湿浊中阻,上遏胸阳,拟芳化湿浊、健脾祛痰方。患者服药3天后症状缓解,7天出院,继于门诊调治,未再复发。路老对此感触颇深,萌发了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的思路。其后,展开湿病证治及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多项课题研究,化浊祛湿通心方是其代表方。
化浊祛湿通心方
组方:
藿梗10g(后下),苏梗10g(后下),厚朴10~12g,炒杏仁9g,白豆蔻6g(后下),菖蒲10~12g,郁金9~12g,茵陈12g,茯苓15~20g等。
功效:
芳香化湿,健脾宁心。
适应证:
①湿浊痹阻之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等):胸闷重而心痛轻,阴雨雾霾天加重,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滑。
②湿浊痹阻之血浊(高脂血症等):头晕昏沉,肢体困倦,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滑。
煎煮方法:
本方药性以芳香为主,注意轻煎后下,每次煎煮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
注意事项:
运用本方过程中,若湿浊渐化,呈现舌淡嫩红、舌苔薄腻或少苔,气阴两虚显露者,酌减藿梗、苏梗、白豆蔻,厚朴改厚朴花10g,酌加太子参12g,麦冬12g,黄精12g,丹参15g。
医案分享
贾某,男,51岁,工人,北京籍,1976年5月25日初诊。
患者于1974年开始经常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阵发性疼痛,伴恶心,纳呆,肢倦乏力,于1976年1月7日症状加重,住院拟诊冠心病,心动过缓(43~56次/ 分),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采用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理气健中之剂,扩张血管、降脂等药物治疗3个月,诸症缓解,心率60次/分。出院后半个月,前症复发再次住院,曾服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未见效,延请路志正会诊。
刻诊:胸闷,心悸,阴雨天加重,头晕,目眩,恶心,食少,食后脘闷腹胀,口唇紫暗,舌体胖嫩,苔白厚腻,脉沉迟小滑。
中医诊断:胸痹。
西医诊断:冠心病、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辨证:湿浊阻遏胸阳。
治法:芳化湿浊,健脾祛痰。
处方:藿香梗8g(后下),苏梗6g(后下),炒杏仁9g,石菖蒲12g,郁金9g,茯苓15g,姜半夏9g,炒苏子9g,路路通12g。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1976年6月5日):食欲改善,食后脘闷腹胀好转,眩晕减轻,心率67次/分,血压128/80mmHg。既见初效,守方续服6剂,出院转门诊治疗。
三诊(1976年6月16日):诸症明显减轻,偶头晕、恶心,肢体倦怠,心率68 次/ 分,心电图正常。继上方,加炒苍术9g,炒白术9g,山药12g,赤小豆30g,生姜9g,以增健脾祛湿之功,再服6剂。
四诊(1976年7月19日):诸症悉除,心率70次/分,舌红嫩苔白,脉稍弦。续服前方6~10剂,以巩固疗效。追访1年病情稳定,未再复发住院。■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dyjc/content/post_475014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