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研究制定老年期痴呆应对方案 力推记忆门诊建设
9月19日,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于北京举行。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协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应对老年期痴呆的北京行动方案,全力健全北京市老年期痴呆防控体系,致力于预防和延缓老年期痴呆的发生与发展进程。
今年计划建设不少于20家记忆门诊
本年度宣传活动以 “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为主题,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升公众对老年期痴呆的科学认知水平,强化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意识。
老年期痴呆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类以认知功能障碍为显著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思维、语言、判断及执行功能等多方面能力呈进行性衰退,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最为常见,约占病例总数的60%至70%,血管性痴呆等也较为多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期痴呆患者数量不断攀升,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已成为影响民众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前后,北京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围绕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政策、科普知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开展广泛宣传。宣传形式丰富多样,涵盖线上科普、线下义诊、记忆集市、记忆健步走等,力求普及防治知识,消除公众对该病的认知误区。
记者获悉,北京市已确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为市级指导单位,20余家三级医院作为市级成员单位,并明确了区级指导与成员单位,同时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基层服务单位,基本构建起 “市-区-社区” 三级五层服务网络框架。为加强上下联动,北京市制定了《记忆门诊专病特色科室建设标准》,通过 “一对一”“一对多” 等合作模式,助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联合建设记忆门诊,切实提升基层诊疗与管理能力。按照规划,2025年北京市将建设不少于20家记忆门诊,2028年这一数量将不少于60家,且实现区级全覆盖,到2030 年,记忆门诊数量将不少于100家 。
脑健康体检纳入今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北京借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为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并对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开展认知功能初筛,将认知功能初筛纳入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的规定项目,保证接受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人群的认知功能初筛率稳定在90%以上。
自2019年起,北京便为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以及50岁及以上有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病史或近一年主诉记忆力下降情况的居民,提供免费脑健康体检(认知功能筛查)。2025年,脑健康体检项目正式纳入北京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北京计划在3至5年时间内,依托老年期痴呆全病程服务协作网,逐步完善分层分类管理措施。对认知功能初筛正常的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对初筛阳性的人群,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开展认知功能评估,若评估结果异常,则指导其前往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就诊。到2030年,北京预期认知功能初筛阳性人群的干预指导率不低于80%,疑似认知障碍人群的就诊率不低于50%。与此同时,北京还将组织开展 “黄手环” 行动,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免费发放定位手环等防走失用品,降低痴呆老年人走失风险,并强化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目前,北京市卫健委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应对老年期痴呆北京行动方案,健全北京市老年期痴呆防控体系,多措并举预防和延缓老年期痴呆发生发展。探索推动 “守护记忆” 社区认知训练活动站建设,利用现有记忆门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温馨家园等场所,发挥医务社工和专业社工团队作用,定期组织开展认知刺激训练、运动体能训练、心理康复等认知干预活动,改善或维持老年人认知功能。
此外,北京积极推动数字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促进医工结合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鼓励医疗机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更为精准快速、低成本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诊断筛查试剂和方法。2025年,北京市将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及精准防控研究”“生物标志物筛选验证及诊断效能研究” 两项课题纳入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投入专项经费,研发快速、低成本的筛查试剂及AI分层诊断系统,助力基层实现精准风险识别。
原文链接:http://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mtjj/202509/t20250922_42074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