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以人员为核心,着力“四个下沉”

2024-10-26 来源: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自2019年启动试点以来,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已迈入全面深入推进阶段。在此期间,各地积极响应,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在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效能、健全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实质性成效。为此,本版自本期起陆续推出医共体建设系列专题报道,从不同维度切入,展示各地宝贵经验,并邀请专家进行深度点评与分析,以期助力医共体建设工作行稳致远。

  “四个下沉”,即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对于增强医共体内各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同质化,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期我们关注——

  安徽省濉溪县:

  统筹资金支持医师“下基层”

  •医共体牵头医院长期派驻医务人员覆盖全部18个卫生院,学科共建覆盖13个分院、21个科室。

  •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定点下沉到全县232个网格单元,建立分片包保、上下联动的健康管理单元。

  •牵头医院254名专科医生参与签约,签约服务覆盖64.81万人,全人群签约率70.83%。

  安徽省濉溪县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伯广宝

  近年来,安徽省濉溪县统筹专项资金保障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医共体建设“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

  聚焦强基固本,推动人员下沉优布局。医共体牵头医院结合各分院需求,逐步完善驻点帮扶、按需帮扶、学科共建等帮扶模式。今年以来,牵头医院已安排长期派驻79人,覆盖全部18个卫生院,累计坐诊服务1.21万人次;学科共建覆盖13个分院21个科室,让农村群众不出镇就能享受县域优质医疗服务。

  建立人员下沉长效激励机制,创新设立医师培训统筹资金,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县级医师下沉基层。截至今年9月,医师培训统筹资金累计支出434.45万元,主要用于驻点医师、远程诊疗、会诊手术、带教培训等补助。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在全县建立20个专家会诊服务中心,依托医师培训统筹资金的支持,推动县外专家“引进来”、县内专家“走下去”,精准对接医患供需,实现“患者不跑专家跑”。截至今年9月累计线上会诊4847人次、线下会诊1139人次。

  聚焦赋能增效,推动技术下沉促提升。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通医疗、医保、公卫信息壁垒,为县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全周期健康档案调阅等功能提供支持,近两年累计提供检查检验互认服务28.8万次,调阅健康档案2.2万次。建立覆盖全县的远程视频会诊系统,县级专家可通过移动端随时响应基层会诊请求;推动牵头医院建立影像、心电、超声、检验、病理等区域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下级检查、上级诊断”,近两年累计远程服务基层9.4万人次。通过智医助理AI辅诊系统为基层全科医生、乡村医生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决策支持,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效能。

  聚焦医防融合,推动服务下沉惠民生。围绕“六个拓展”持续完善家医签约付费政策、优化家医签约服务模式,组建县、镇、村三级协同,临床与公卫共同参与的“1+1+1+N”一体化家医签约服务团队;推动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定点下沉到全县232个网格单元,建立分片包保、上下联动的健康管理单元;推动牵头医院专科医生参与签约,将签约服务延伸到学校、养老机构等功能社区。截至2023年,牵头医院254名专科医生参与签约,签约服务覆盖64.81万人,全人群签约率70.83%。

  在门诊慢病医保基金按人头包干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以“两病一体化管理”省级试点项目为抓手,有序推进慢病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推动慢病一体化门诊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牵头医院派驻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48人值守基层慢病门诊,目前全县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79.05%,血压控制率88.11%;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74.40%,血糖控制率75.45%。

  聚焦机制创新,推动管理下沉强体系。推动牵头医院向分院派驻业务副院长,全面加强对分院业务管理,将各分院的药品、耗材、设备等采购业务统一纳入医共体管理。加快推进延伸服务点转化,实现公有产权村卫生室由公建民营向公建公营、由购买服务向薪酬发放、由管理一体化向服务一体化的转变。目前,符合条件的224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转化。

  制定有关文件,在医共体“两包”资金按人头总额预算的框架下,由健康管理单元包干管理辖区医保基金与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建立健全网格化治理体系下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推动“医保基金守门人”与“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

  2023年,濉溪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6.03%,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基层诊疗人次从2016年的78.33%提高到80.36%;县域内医保基金使用占比从2016年的52.39%增长至60.59%,包干基金实现连续7年结余;四类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从2016年的15.46%下降至11.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专家点评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甘戈:通过“四个下沉”推动各方面协同共享,是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一体化运作的重要形式和核心内容,其中,人员下沉是重中之重。自推进医共体建设以来,在以人员为核心推进“四个下沉”方面,不少地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安徽省濉溪县、江苏省高邮市、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人员下沉。如,统筹利用相关资金,为激励人员下沉和逐级帮扶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实“人员下沉”,助力服务能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培养;出台职称评审倾斜政等职业发展政策,完善人员下沉保障机制等。另一方面,推动创新技术在基层的应用,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协同推进服务下沉。通过拓展家庭医生签约与慢性病管理服务完善县域内网格化服务体系,加强影像、心电、超声、检验、病理等区域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实施管理人员派驻、医保资金打包支付,推动基层管理能力提升,促进服务、技术与管理协同下沉基层。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李士雪:随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深入,通过组织保障、机构重塑、优化管理等措施构建服务体系上下协同联动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通过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选派业务骨干担任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院长参与医院管理工作,下派技术团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组团式”帮扶,多地实现了人员、技术、管理、服务的同步下沉,切实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通过医疗、医保和医药服务延伸,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临床与公卫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签约服务团队,夯实县、乡、村三级协同关系,扎实推进转诊连续服务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提高了诊疗服务水平的同质化。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评价作用,对下派医务人员除原单位待遇保持不变外,在生活保障、交通补助、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保障,将到基层服务情况列入职称评审倾斜项目。多地实践经验有力证明了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协同共享,是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服务和管理一体化运作、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为群众就近就便就医提供了切实保障。

  

  


原文链接:https://wjw.ah.gov.cn/xwzx/mtjj/575571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