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聚焦群众期盼 坚持综合施策系统集成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将其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统筹谋划、高位推动,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运行体制机制,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2023年底全省个人卫生支出下降到21.11%,群众看病负担明显减轻;全省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95‰、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9.7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6.92‰,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2.97%,比上一年提高2.35个百分点,各项医改措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增效。长期以来,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全省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群众患大病、重病转外就医现象较为突出。为缓解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不适应不匹配的状况,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大力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挂牌组建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并投入运行,建立了由4位院士和47名国内高原病、转化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在高原病医治、高原病临床诊疗技术、高原运动医学、高原康养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涉及高原医学相关领域共申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际领先9项,国际先进40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等一批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在建设期内设置过渡病床300张,引进新技术、新项目75项,诊疗36.21万人次,开展疑难手术1.4万例。此外,均衡布局省内区域间优质医疗资源,在海东市、海南州、玉树州布局建设三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医疗中心;省级4所医院与国家级4所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慢阻肺、妇女儿童疑难重症为重点,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有力推动省内医疗技术发展。今年二季度,全省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四级疑难手术比例提升到12.43%,较去年同期上升0.34个百分点,省内疑难病症诊疗能力明显提升。
二、聚焦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在前期全覆盖组建医共体基础上,制定印发《青海省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形成医共体内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医保、绩效等统一管理,提升医共体建设质量。截至目前,全省组建4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今年二季度全省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提升到48.62%,较去年同期上升13.69个百分点;县域内住院量占比提升到56.1%,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在深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程中,西宁市扩大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基层和二级医疗机构诊疗病种目录达到240+和300+;互助县在县人民医院成立县域综合医疗管理、远程影像等五大中心,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县域就诊率达到92.6%;门源县青石嘴卫生院上半年门急诊人次1.38万人次,住院472例,同比分别增长26%、78%,开展住院病人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等手术37例,医共体建设成效明显,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提升,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医难题明显缓解。
三、聚焦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夯实基层服务网底功能。加强临床学科建设,制定“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建立2023—2025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库,2024年建设临床专科80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2个、县级临床特色专科54个,启动实施“五大中心”建设69个,加快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建立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公开招录492名,考核合格后纳入专项编制管理,进一步扩充村医队伍。累计入选培养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114名,组织偏远地区基层医院50名骨干赴对口支援省市开展跟班培养,持续实施农牧区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项目,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持续开展执业医师考前培训,加快提升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截至2023年底,全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到8.75人,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提高到3.1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提高到3.62人。实施公立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提质攻坚年行动,全省公立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提高到53.34%,同期上升1.27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行动,编制医疗对口援青五年发展规划,实施中组部“组团式”帮扶、青南环湖支医,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37项,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国家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通报中,我省34家医院达到基本标准,占比为80.95%,较2022年提高46.1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位列全国第一。
四、聚焦完善体制机制,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着力完善医保政策,出台《2024版青海省医保药品目录》,新增126种药品,目录内药品达到3148种。加强对中藏医药事业支持,在全国率先制定首部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目录,将492种(2763个品规)藏蒙医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占全省藏医医疗机构制剂的71.4%,基本涵盖全省藏(蒙)医疗机构临床常用制剂品种,实现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同时,202种中药制剂纳入医保目录,占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制剂的85.2%。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扎实开展DRG/DIP付费,91家医院实现DRG付费、123家医疗机构实现DIP付费,平均住院天数下降0.8天,兑现奖励资金9.5亿元。扩大日间手术病种,探索开展中藏医日间病房医保支付工作。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以来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060项,89%调价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设立药事服务收费项目,将9项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5.92%,同期上升5.97个百分点。常态化实施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机制,全省累计集采药品982个、耗材90类,药品耗材平均降幅超50%,节约采购资金约50亿元,药品耗材降价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建立临床检验结果、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机制,2024年确定全省互认项目54项,较2023年新增6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
原文链接:https://wsjkw.qinghai.gov.cn/zwxx/wjxw/202408/t20240823_2163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