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医共体 建设农村医疗急救圈
近年来,针对境内山区丘陵多、农村留守老人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乡村医疗条件差、基层急救能力弱等实际情况,安徽省宣城市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建成“30分钟农村急救圈”,有力破解农村医疗急救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缓解农村地区“急救难”困境。
“圈体”共建,建成“一张网”
宣城市政府将农村急救圈建设纳入县级政府年度目标绩效管理内容,并将其作为全市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同时将县(市、区)农村急救点建设情况纳入全市深化医改专项督查。市政府印发方案,对农村院前急救的工作制度、应急预案、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建设规范和布局、救护车设施配备等进行明确。
宣城市卫生健康委将农村急救圈建设纳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全市卫生健康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各县(市、区)政府将农村急救圈建设与医共体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各县(市、区)政府和农村急救点所在乡镇政府将农村急救点建设和运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23年用于建设农村急救点经费达1000余万元。
宣城市16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不断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对急诊科、胸痛中心、重症监护室等急救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农村急救分站。各医共体牵头医院综合考虑人口分布、急救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在医共体内遴选地理位置适合、医疗服务基础好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急救点。同时,医共体牵头医院在村卫生室建立农村急救哨点,为村卫生室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截至2024年6月,全市已建成了24个农村急救分站、16个农村急救点、37个农村哨点,农村急救半径从之前的30公里以上缩小至10公里,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县乡村一体化“30分钟农村急救圈”。
统筹管理,形成“一盘棋”
各县(市、区)将农村急救点纳入医共体统一管理,由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农村急救点进行全面建设,为农村急救点配备救护车、医务人员及急救设备设施。截至今年6月,全市16个农村急救点已配备救护车16辆、急救医生122名、急救护士109名、急救车专职司机26名、除颤仪19台、心电监护仪19台。
各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健全农村急救点各项管理制度,明确急救点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完善急救点急救应急预案。同时,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各农村急救点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帮扶,向乡镇卫生院派出急救医生和护士驻点值班,对危重症患者需要的院前急救服务进行远程技术指导。牵头医院定期对农村急救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定期安排乡、村两级医护人员到医院参加急救能力进修,不断提高农村急救点急救水平。
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宣城市医共体牵头医院共开展急救专项培训36场,培训急救人员600余人次。
统一调度,实现“一体化”
宣城市医疗急救中心对医共体牵头医院急救分站和乡镇卫生院急救点进行统一指挥调度。接到急救电话,宣城市医疗急救中心调度员根据就近、就急、患者意愿等调度原则,为患者调派农村急救点救护车前去救治。
各农村急救点通过智慧急救系统与医共体牵头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救护车相关情况同步传输到医院急诊科。当农村急救点救护车需要将患者转运至医共体牵头医院时,医院急诊科医生能够与急救车上的医生实时沟通,提供远程诊断和抢救指导,同时做好院内手术准备,为患者开通急救绿色通道,缩短抢救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宣城市“120”急救车抵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从此前的39.8分钟缩短至12分钟,有效缩小了农村急救半径和平均救治反应时间。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全市16个农村急救点救护车累计出车4054次、救护4125人次,其中包括脑卒中、车祸外伤等危重患者2075人次,提高了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文链接:https://wjw.ah.gov.cn/xwzx/mtjj/574839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