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开展贵州省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消融治疗术

2024-08-21 来源: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8月19日,中山一院贵州医院开展了贵州省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消融治疗术。该手术邀请广东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教授罗孔嘉与中山一院贵州医院执行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陈振光、副主任医师胡晓团队共同开展。此项技术的成功开展,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治疗新选择和新希望,填补了贵州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据悉,该患者年近八十,多次历经癌症手术的折磨,如今仅存一个肾,却再次遭遇癌症的厄运。患者CT结果显示左肺上叶舌段存在1.5x1.6cm的磨玻璃结节,PET-CT考虑为原发肺恶性肿瘤,早期肺癌可能性大。

  因患者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还经历过多次手术,风险较高,为保障患者安全,陈振光、胡晓团队多次组织开展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若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麻醉风险及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可能性大,拟行肺结节消融术,且因肺结节紧贴左上叶舌段动脉,经皮消融难度极大,术中出血及术后发生气胸的风险大,术后疼痛也不可避免。”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胡晓说到。面对如此艰难的病情,经过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为患者开展机器人辅助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消融治疗术。该手术使用磁导行精确定位肺结节,先取部分结节组织做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然后进一步对肺结节进行消融治疗。

  为保障手术万无一失,中山一院贵州医院特邀罗孔嘉与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胸外科团队一起为患者开展手术,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罗孔嘉在机器人辅助磁导航支气管镜治疗领域经验丰富、技术精湛,他的参与为手术的成功增添了坚实的保障。

  在手术过程中,罗孔嘉与中山一院贵州医院胸外科团队熟练操控支气管镜机器人,并联合术中CBCT检测,精准定位病灶位置及消融范围,顺利完成了对病灶的精准消融治疗。

  

  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手术,成功将患者的肺结节进行消融,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陈振光介绍,机器人辅助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消融治疗术目前贵州省内从未开展。该技术在机器人辅助下磁导航定位,经支气管镜下行肺结节消融术,经患者自然腔道进行消融,定位准确出血及发生气胸的机率明显减少,且不损伤皮肤肌肉及胸膜组织,术后患者也没有疼痛感,能极大提高患者的安全及舒适性。

  术前,需要向支气管镜机器人主机导入患者CT数据,机器人根据AI算法,自动重建3D支气管树并智能规划导航路径。术中根据实时路径指引来操作手柄,机械臂控制导管精准抵达病灶后,结合CBCT对患者肺部进行扫描,二次确认抵达无误后,通过机器人导管的工作通道送入导管与探头,对病灶进行消融操作。

  

  支气管镜导航机器人是一种经自然腔道机器人手术平台。该手术机器人具有超柔顺,超纤细蛇形导管,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以无体表创伤的方式进入难以触及的狭窄病灶空间,实现了对肺外周病灶更精确的定位和操作,为经呼吸道肺外周病变的精准微创诊疗提供了一站式的全新解决方案,对肺部微小结节等癌症早期病变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支气管镜导航机器人体现了明显的临床优势。第一,导航机器人可以实现术前全自动流程,智能规划路径,减少术前准备时间。第二,机器人术中提供实时路径指引,能够快速抵达病灶。第三,导航机器人使用手柄操作,无需人手把控镜子,机械臂固定导管,可避免人手操作的抖动与偏差,稳定性更高。在结合CBCT等影像设备时,可使术者免于辐射。而在消融过程中,可长时间固定在病灶位置进行精准消融,不发生位置偏移,且全程可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罗孔嘉说到。

  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充分体现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的作用。标志着贵州在医疗技术创新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更多复杂病情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原文链接:https://wjw.guizhou.gov.cn/xwzx/sndt/202408/t20240821_854176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