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区“组团式”医疗帮扶在雪域高原开出“健康之花”
玉树市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人口近14万,地广人稀,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出现心肌梗塞、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严重创伤患者需10-12小时转诊至800公里外的西宁市治疗,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根据中组部要求,2022年,密云区医院以“组团式”帮扶的方式,对玉树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医疗领队敖日格勒被任命为青海省玉树市人民医院院长,从以前的“单兵作战”转变为五名队员“组团式”帮扶作战模式,分别对应内科、骨科、眼科、医务科、护理部的建设。
“五个中心”建设,让患者生命得到高质量延续。帮扶工作期间,组团式帮扶队员密云区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卢红星全面负责急诊“五个”中心创建工作,在敖日格勒的支持和协助下,为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减轻患者长途奔波就医负担,结合实际,利用密云区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帮扶团队优势,通过市、区援助资金购置急救设备、采购急救药品、增加急诊抢救床位、培养本地医疗人才等。经过近1年的努力,急诊室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降低了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创伤患者在多学科协作下,实现了快速诊断和治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中,医疗团队通过加强产前检查、高危孕产妇管理、新生儿重症监护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真抓实干,“五个中心”建设通过了省级验收,打造了区域医疗服务新高地,形成了玉树新特色,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对进一步推进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和全程管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群众就医幸福感具有重大意义。
“组团式”帮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组团式”帮扶团队坚持秉承“派出一批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百姓,培养一批人才”的理念,把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本土型”医护人才队伍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聚焦医疗短板弱项,结合自身专业,找难点、抓重点,通过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学科的帮扶带教模式,建立“师带徒”传承人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业绩成果研讨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在推动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上,抓基础,重细节,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手把手”“线下+远程线上培训”及考核等形式,累计开展业务讲座培训100余次,受众医务人员达2000余人次,为受援医院培养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医疗卫生专业队伍;此外,“组团式”帮扶团队还深入哈秀乡、隆宝镇等偏远地区,为群众送医送药,并开展一系列的医疗培训、健康宣教、普查、体检和入户调查等活动,实现了“传帮带”的真正意义。
赓续传承,谱写高原支医新篇章。两年来,在敖日格勒的带领下,帮扶团队结合玉树卫生健康事业长远发展,以“老、中、青”和“德、能、勤、技”相融合的原则,“带土移植”密云区医院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2023年卢红星被玉树市人民医院评为管理创新奖,被北京青海玉树指挥部评为宣传先进个人,成功实现了北京市密云区医院团队+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南支医团队+玉树市人民医院团队1+1+1>3的目标。八一医院负责人介绍:“组团式”帮扶医疗队来了以后,扩容了门诊区域、增设了专家门诊、专科门诊,增加了干部保健科、眼科、中藏西医综合科、人事科、感控科;制定与修订医院管理制度70余项;利用北京组团式医疗帮扶资金购置腹腔镜、牵引床等新设备;创建了创伤中心、推动了胸痛、卒中、高危孕产妇及高危新生儿单元的建设;2023年玉树八一医院门急诊量60282人次,住院总人数达到4809人次,组团式帮扶满意度达到99.1%,组团式帮扶工作可圈可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时代的征程上,一批批前赴后继的“组团式”医疗人才筑牢了高原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线。“立足新起点,继续秉承“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实现健康玉树发展新目标的信心更足、动力更强。”敖日格勒说。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406/t20240621_37228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