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脑 为生命续航
近年来,安徽省定远县总医院将卒中中心建设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推进项目,优化医疗资源,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不断完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以日益精进的临床水平、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创新驱动的工作模式为当地人民群众脑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定远县总医院卒中中心连续多次荣获“安徽省五星防治卒中中心”称号,在滁州地区排名第一位,并始终稳居安徽省前五名的位置,有效降低了定远县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贡献了力量。
全力以赴为患者
结合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刚为首的卒中诊疗团队深入分析统计病例的信息数据并认真研判,发现需要缩短院前就诊时间、畅通院内就诊流程(院内急救),提高溶栓率。
医院立即采取行动,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建立急诊卒中“绿色通道”,由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科室组成的“绿色通道”小组,全天候24小时待命,全力保证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畅通。
据李刚介绍,卒中中心所在的神经内科设立了24小时医生和护士值班人员,他们可以在接到急性卒中患者时立即调动“绿色通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医疗资源,确保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扎实耐心做科普
定远县常住人口中有相当大比例的留守老人,脑卒中发病率较高,知晓率却很低。据李刚回忆,2017年,刚开展溶栓取栓工作时,找患者或家属进行知情同意谈话经常需要很长时间,还有一部分患者因为惧怕溶栓和手术风险最终选择放弃了目前公认的最佳治疗方式。
为进一步缩短ONT(发病—溶栓)时间,多年来,卒中诊疗团队坚持每月深入乡镇卫生院,普及卒中一级预防和急救知识,对乡村基层医生进行卒中院前识别、“120”急救人员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和院内“绿色通道”相关人员的溶栓相关知识培训等。目前,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开展了8次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进行脑卒中的预防、诊治、护理和康复方面的培训。
除了加强对基层的科普宣传之外,医院卒中诊疗团队还对全部神经内科医生进行知情同意谈话的再培训,以最简洁易懂的话语来解释溶栓和取栓利大于弊的原因,用最短的时间取得家属的同意。如今,脑卒中溶栓率和取栓率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接受度也明显提高。“很多患者来到我们科室后,会主动提出是否要做溶栓取栓治疗,几分钟内就签字同意治疗。”李刚补充道。
针对定远县留守儿童和老人较多的特点,李刚表示,下一步,医院将把科普宣传的范围扩大到学校中,让学龄儿童掌握脑卒中发作的基本症状,做“家庭的小健康守护人”。
精益求精钻业务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服务患者的重要基础,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自2017年起,卒中中心在技术上不断精进,医务人员先后前往南京鼓楼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国内顶尖医院学习最新技术,开展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动脉溶栓、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椎动脉支架植入术,联合上级医院行颅内动脉瘤封堵术、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神经外科也常规开展了脑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烟雾病的手术治疗、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影像科针对脑卒中开展了急性卒中患者随时进行急诊头颅CT检查、DWI(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检查以及MR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实现医院2023年DNT(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静脉溶血时间)中位数达到45分钟。
2022年11月,医院脑卒中中心为一位83岁心源型栓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桥接取栓,在股动脉穿刺后发现路径血管扭曲复杂,立即开展医院首例经桡动脉颅内动脉取栓术,术后老人恢复良好。
2023年底,54岁的梅女士因急性脑梗死入院,取栓时开通血管后,抽出大量粘液果冻样血栓,李刚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意识到梅女士所患不是普通脑梗死。病理和心脏彩超结果证实,梅女士脑梗死是由心房粘液瘤所致,需手术切除才能预防下次再栓塞。患者转院后,接受粘液瘤切除手术,现已完全恢复正常。
原文链接:https://wjw.ah.gov.cn/xwzx/mtjj/572169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