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械创新转化卡壳 来此门诊就对了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十二期医学创新转化门诊开诊。在门诊中“瞧病”的不是患者,而是医护人员。他们中有的带来了自己初步设计的药械创新方案,有的只带上了自己的一个创意想法。像这样的门诊,医院每周都会开诊一次。
“有想法就是好事。”该院首席创新官夏敏每周都会主持并参加门诊里的头脑风暴,在临床医生、技术经纪人、科技评估师、谈判专家等角色间自如切换,开展专利申请布局和成果转化相关知识辅导,帮医护人员把那些基于临床痛点产生的创意转化成现实。
从临床痛点中产生创意
与科研院所相比,医疗机构开展药械创新成果转化有其先天特点:一方面,医疗机构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科研相关资源分配不足,研发成果不够突出;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对市场需求更加敏感,且更注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因此,医疗机构更需要与产业界深度合作,才可能将药械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但是,在实际的合作中,医疗机构和产业界时常存在合作机制不畅、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药械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
虽然点子很多,但事实上,夏敏的创新之路并不顺畅。国内的医学生培养体系有其固有特点:医学生通常需要经历本科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医生。在这至少8年的学医历程里,一名医学生的学习内容很少涉及工程学、材料学等其他学科。
知识结构的单一让夏敏吃了不少亏。“我转化出的第一个产品一共做了6套模具,前面5套都不能用。”夏敏告诉记者,模具制作人员是根据产品结构去设计模具的,但做出来的模具达不到与人体相结合的要求,这是因为模具制作人员并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软一点,哪些地方需要硬一点,哪些地方不能有毛刺,而这些问题只有临床医生才真正了解。夏敏坦言:“这正是医生做药械创新成果转化的难点所在。”
从一张图纸到一个成果
在医学创新转化门诊的项目辅导环节,医护人员作为项目方可以围绕自己所发现的临床痛点和难点问题畅所欲言。“比如,一名医生在临床中发现气管插管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损伤,因而想要设计一个边角圆润光滑的可减少损伤又操作省力的插管工具。他虽有想法,但并不懂工程设计。”夏敏告诉记者,诸如此类想法的诞生,通常就是项目辅导环节的一个完美开端。“医护人员在药械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卡壳了,来这个门诊就对了。”夏敏说。
夏敏介绍,从想法产生到最后产品上市,需要经历一系列流程。比如,想法产生后,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辅导团队会对其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从一张初步设计的图纸,到由产业工程师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分析,给出工程结构图纸,到由知识产权律师进行知识产权检索分析,确认该申请是否具有可行性,再由知识产权代理师与项目人进行详细沟通,从重要的保护点出发去布局知识产权,确保该创新成果不侵权也不易被侵权,最后由技术经纪人团队从商业可行性的角度去判断该项目是否具备转化的市场价值。
为此,该院积极促进药械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引导不同学科、不同团队采取适合其领域特点的转化方式,如技术许可或转让、合作研发、兼职创办企业、赋权等。同时,该院持续完善各类平台建设,为转化团队提供全流程服务。
“在转化成果输出环节,药械生产企业会到医院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夏敏介绍,该院也会向企业定向推送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在双方签署保密协议后进行进一步洽谈,最终实现成果产业化布局。
2021年至2023年,该院共获授权专利860件(其中发明专利293件)、专利合作条约国际申请12件。近3年,该院共完成25项科技成果转化,包含专利79件(含专利申请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专有技术1项,签订合同总金额达1.88亿元。
让更多的创意成为产品
为帮助更多的药械创新成果顺利转化,该院率先在国内医疗机构中设立由具有丰富创新转化和产品开发背景的临床医生担任的首席创新官岗位。在担任该院首席创新官后,夏敏把一半的工作时间留给了临床,把另一半时间投入到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工作中,包括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及专利申请、技术转让、成果转化流程和制度等。
除医学创新转化门诊外,该院还搭建了院内医学创新验证平台,以加强临床人员、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产业专家的合作,同时便于他们深入临床科室,围绕成果转化难点、痛点问题进行点对点指导和交流,进一步提升转化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价值。
面对成果转化效率低、缺乏专业团队支持、投融资难等问题,夏敏认为,相关部门应给予医疗机构更多的申报平台,将健康产业基金向医疗机构倾斜,同时优化现有的药械注册审评流程,为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产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jw.ah.gov.cn/xwzx/mtjj/572050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