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防控需要更多助力
“当前,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约有3.3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未来患病人数将持续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高润霖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心脏大会上做主旨报告时说。同时,他指出,我国的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部分地区的冠心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但“还需要更多资料来证实”。此次大会9月1日—3日在京举行,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主办,主题是“健康心脏,健康中国:新时代、新挑战、新理念、新发展”。
落实“健康入万策”
近30年来,我国在解决心血管病救治难问题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心血管病仍然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
“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态势仍旧明显。”高润霖指出,首先,人口老龄化是心血管疾病负担大幅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居民基数巨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仍在流行。
“高血压仍然是首要的危险因素。调查数据显示,1959年,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到了2018年,已增长至27.5%。可见,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长非常明显。此外,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也需要高度关注。”高润霖说。
在发病率上升的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有所下降。据统计,1990—2019年,我国心血管疾病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从381.2/10万人年下降至276.9/10万人年。
原因何在?就生活方式而言,戒烟人数增加,空气污染状况有所改善。在临床救治能力方面,我国医疗质量持续提高。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医疗质量指数提升幅度排名第一,从1990年的42.6提升至2016年的77.9。同时,我国心脏搭桥死亡率、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及心衰住院死亡率都有了明显下降。
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在膳食方面,我国1982—2012年的4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蛋白质摄入量变化不大,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但脂肪的摄入量明显增加,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在增加,需要高度关注。此外,一级、二级预防的用药率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发现,年龄较轻、农村低收入、无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人群的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差,需要重点关注。”高润霖强调。
“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需要从多维度发力,开创政府主导、社会动员、个人参与的新局面。”高润霖建议,“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普及血管健康和疾病知识,做好院外‘自救’和‘他救’,将心血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医疗技术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倡导慢病共管和多学科协作。”
推动研究创新转化
客观、科学地评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质量,对于部署未来心血管病研究方向和举措非常重要。近年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立了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资源平台(CAPE)和评价体系。“中国心血管研究正迎来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新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介绍,根据CAPE数据分析结果,2016—2022年,中国发表心血管病相关研究论文7.7万篇,居全球第二位;特别是在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病、肺血管疾病领域,论文数量明显增多。
“中国心血管临床研究潜力巨大,心血管药物研发专利仍然不足,总量及质量仍有进步空间。”胡盛寿指出,2016—202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心血管相关药品试验注册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我国1期和2期药物试验占比较小。通过对2013—2021年心血管领域专利申报数量的对比分析可知,近些年来,中国血管器械获批虽然增速明显,但依然有提升空间,我国临床研究在转化方面存在不足。此外,我国心血管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数量和中国资助单项经费强度有待提升。
“推动研究创新转化。”胡盛寿呼吁中国心血管同道聚焦“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任务需求和目标导向,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出药物靶点、出技术、出产品、出指南、出政策依据,全面提升中国心血管病医学研究的效率和产出率,推动心血管病发病率和致死率下降的拐点早日出现。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398246.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