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院士论医学发展
近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第七期“由心讲堂”上,5位院士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等主题,分享思考,提出建议。
在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建议,要加快实施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培养体系,形成推进医学院校规范化建设的系统工作机制,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探索复合型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及学位机制等。他表示,医学教育学位体制复杂,亟待进一步统一优化,并通过尽快建立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开拓医学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
“医学人才培养要在学科布局、队伍建设、资源配置方面注重交叉、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认为,医学技术作为医工交叉学科,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深化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以促进健康、疾病诊疗及消除为中心,以更好地服务于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
在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认为,当代医学亟待建立科学研究新范式——数据密集驱动,通过创新算法、建立模型,多学科交叉解决科学问题、发现相关知识和规律的研究范式,并通过新的科学范式系统刻画人体数字生命运行系统,探究致病机制、精确疾病诊疗,有效开展疾病预防、指导保健实践,最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认为,要以健康促进和临床需求为导向,将医学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再将科学问题细化分解、逐一解决,指出开展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有助于理论及方法创新。刘德培提出,要将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转化到健康促进和临床应用中,突出以人民生命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锚定创新基点、坚定科研目标,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介绍了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贺福初介绍,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的愿景是共同探索人类未知前沿,人体蛋白质组谱系及其构成原理、演变规律,系统阐释人类发育、衰老及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并依此制订覆盖人类生命期的精准防控、诊治、康养策略,开创智慧医学新范式,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wyw/396743.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