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一个社区卫生中心升级 可惠民十余万我省“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失衡状态正逐步矫正

2022-11-09 来源: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11月1日上午,在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先生和爱人正带着宝宝来接种疫苗,“离家近,环境好,楼上还有三甲医院专家定期来坐诊。”自2021年底,搬迁新址的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亮相,开设特色门诊,配置新型医疗设备,医联体医院专家坐诊,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明显提升,一年来,为辖区10余万居民带来了高标准的健康服务。

  中心平均每天门诊量三四百人

  2021年11月12日,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到三实大厦,全新升级亮相,面积由原来的1500平米扩大至3500平米,新增DR、口腔CBCT、蜡疗仪、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熏蒸仪等医疗设备,并建设了智慧化健康小屋和健康体检中心。

  “这一年来,中心的变化挺大的。”蜀山区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孙成云介绍,一年来,中心平均每天的门诊量在300人-400人,门诊量整体上升,“由于面积扩大了,并不显得拥挤,患者反映这里安静,舒适。”

  该中心四楼承担疫苗接种、体检等健康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五楼承担患者的诊疗服务,“科学分流,更加卫生安全。”

  引进的新设备则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口腔科作为该中心的特色科室之一,每天的门诊量约30人次。此前没有口腔CT,如术前等重要检查只能建议患者去三甲医院,如今在该中心就能高效检查。“不仅省时省事,也省钱了。”孙成云介绍,根据收费标准,基层医院的该项检查费用约为三甲医院的八成。

  门诊约一半常见病患者能留下来

  DR检查可用于各类人群各类疾病,彩超也运用多项疾病检查,这些设备的增添,不仅为患者省事省时,也提升了医生的诊疗能力,“以前苦于没有大型的检查设备,现在很多病症能明确诊断,这也极大地提振了医生的信心。”

  据了解,该中心还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药、安徽省儿童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结成医联体,每周有四位至五位专家前来坐诊,不仅仅能为患者带来优质诊疗服务,还能对中心医生进行帮带教学,定期组织再培训等,不断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能力。

  “除了一些疑难杂症外,基本常见病在中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孙成云介绍,目前门诊中约有一半的常见病患者能留下来。该中心打造了特色专科、特色病房等,“其中产后康复目前也较热门。”

  患者留下来了,检查设备升级了,医生也留下来了,“去年蜀山区人才引进,充实一线基层医疗队伍,我们中心引进的5名专业人才,全部留下来了,这也会将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层医院。”孙成云很高兴,“这是一个良性循坏,相互促进。”

  在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的时候,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合肥市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目前,该中心还在筹建职业健康证办理的对外开放,“以后居民的健康服务,会越来越方便。”

  孙成云介绍,该中心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教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合力打造‘健康五里墩’,全面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意识,促进辖区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

  基层医疗机构 “氛围感”越来越强

  都说“看病难,看病贵”,走进大医院,普遍感受到拥挤、嘈杂、人太多,而在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间宽敞明亮,设计合理,场室完善,环境温馨,患者的体验感相比较舒适多了。

  一些常见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完全有能力诊疗的前提下,可以免挂号费,检查费用偏低,不用人挤人,关键这是“家门口”的医生,采访中有患者告诉记者:“来这里,医生是老熟人,有安全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记者长期关注医卫领域看到,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县级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建成网络健全、功能互补、整合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建机制为重点,初步建成“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镇村里解决”的分级诊疗制度,省域内住院率达到93.7%,基层诊疗量占比稳定在60%。

  我省常年保持1100名城市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帮扶,每年轮训万余名乡村医生,为3万名基层医生配备“智医助理”。147家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33个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全省县域内住院率达85%,比十年前提高10个百分点。

  十年来,全省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人均期望寿命从75.18岁提升至77.96岁,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从37%降至29%。

  目前,我省正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政策倾斜,加大软硬件的投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锻炼提升其诊疗能力,让专业人才愿意留在基层,专业人才则以优质诊疗水平留住患者。有医生表示,患者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肯定与鼓舞。

  近年来,记者在采访中明显感受到,基层医疗机构正一步步充满活力,“氛围感”越来越强,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失衡状态正在逐步矫正。


原文链接:http://wjw.ah.gov.cn/xwzx/mtjj/565141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