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得住、兜得好、兜得牢
今年以来,贵港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工作,落实民生实事任务和责任清单,确保大病有医保,医疗救助兜底兜得住、兜得好、兜得牢,让万千困难群众受益。
“兜住底”,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多亏了有医保!起初,我也想过不治病了,不能因为我一个人把全家都掏空了。”两年前,港南区东津镇李某某被确诊为肺癌,每年的治疗和用药费用高达10万元。由于他当时不属于医疗救助对象,无法享受医疗救助待遇,经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每年仍需承担5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家庭经济负担很大。今年6月1日《贵港市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工作的通知》的实施给他带来了希望,他被认定为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成员,可以享受依申请医疗救助待遇,经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自申请前12个月内累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可按不低于6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医疗救助。通过救助后,李某某年内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从5万多元降到了8000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2021年4月,家住覃塘区黄练镇的小黄不幸患上尿毒症,每周需去医院做肾透析治疗。小黄的母亲已经过世,只有一名年届六旬的父亲靠优抚金勉强维持,患病一年多来,住院和门诊产生的费用超过了9万元。2022年6月,小黄被乡村振兴部门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同年7月,贵港市为解决防返贫监测对象医疗费用负担重的问题,出台了《贵港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医疗保障专责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巩固扩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防返贫监测对象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待遇保障标准。小黄通过享受倾斜支付政策后,个人每个月负担的医疗费用从1076元降到了111元,大大缓解了他们目前的经济窘境。经过治疗,小黄的病情有所缓解,他今年被聘到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还发展了养殖产业,家庭生活大大改善。
2022年,贵港市医保部门对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对象、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实行资助参保、大病保险倾斜保障、住院及门诊医疗救助等政策,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对减轻困难群体就医负担发挥了重要的托底保障作用。截至2022年8月底,贵港市2022年度对城乡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对象、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体共计64万多人进行了参保资助,资助金额9200多万元。有3万余人享受了住院医疗救助待遇,其中依申请医疗救助43人。
“兜准底”,确保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待遇应享尽享。贵港市建立完善“严进严出”的医保身份维护机制,贵港市医保部门根据民政部门和乡村振兴部门定期推送的人员名单,安排专人及时对新增和减少的困难群体在系统上予以标识,确保救助政策不漏一人、不扩大一人、全面实现应救尽救。
规范申报程序,确保待遇及时给付到位。一是人员身份核定严格要求。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审核认定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的大病患者,按照户申请、乡镇(街道办)核实、县(市、区)医保与财政、民政、乡村振兴、卫生健康、残联等相关部门同评审的程序,实行依申请救助。二是救助政策严格落实,在实施医疗救助工作中,按月对上报材料及时进行审批,确保一月一救助、一月一兑付,做到救助精准、高效。据统计,今年以来,贵港市医保部门对医疗救助对象进行动态信息维护42256人次,审查核算医疗救助费用11429.77万元。
“兜好底”,“一站式”服务为困难群众“医路护航”。“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拿着一堆票据到处跑,既方便又省心。”提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国“一站式”结算服务带来的便利,港北区的廖大姐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廖大姐是一名低保户,身患白血病,需要到广州的医院就诊。一年前,她还需要治疗结束从广州回到贵港市后,才能拿着一沓医疗费用票据去港北区医保中心报销,每次积压了半年钱,给本不宽裕的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今年5月,她因病再次入住广州医院。随着贵港市实施了医疗救助待遇在全国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直接结算的政策后,她在医院进行治疗时,直接拿着医保卡就可享受异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快速结算,不用再将票据拿回港北区办理,减少了来回跑腿的麻烦。
贵港市还建立了医疗救助预付金制度,并简化医疗救助经办流程,利用医保信息系统自动识别救助对象身份,实现医疗救助对象无需申请、无需提交材料、无需等待审批、无需垫付资金,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有效避免“救助不及时和应救有遗漏”问题,提升医疗救助保障能力,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原文链接:http://ybj.gxzf.gov.cn/xwdt/sxdt/t1313914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