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流动卫生室”打通偏远山村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
一是健全机制,定时入村。采取政府投资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方式购买150辆小型救护车,统一设计车辆外部装饰及捐赠企业标志,并配置300名医务人员和必要的急救设备、检查设备(心电图仪、除颤仪、B超等医疗设备)、15大类150余种常备药品,基本能够满足常见病诊疗及必要的救护服务所需。。同时还配备了门诊报销系统,使群众可以享受医保即时报销服务。“流动卫生室”由各卫生院统一管理,根据村落及人员布局,妥善安排车辆运行范围,定时定点进行巡诊。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卧病在床的群众,采取定期入村入户的服务方式,把医疗服务送到百姓的炕头上,保障每个村每天都能见得到村医,看得上病,买的上药,并可以得到应急救护。二是明确标准,不走过场。为发挥“流动村卫生室”工作职能,避免变成卫生院的“救护车、代步车、应急车”,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落实“流动村卫生室”建设相关工作的函》至贫困县区政府,明确车辆设备配备、人员配备、运行经费等标准,要求每辆“流动村卫生室”配备医务人员不少于2名。各县区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服务范围、车辆使用及人员管理办法,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走过场,切实发挥“流动村卫生室”“半个卫生院”的功能。三是送医送药,助力防疫。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将“流动卫生室”模式升级为“流动卫生室+健康协助员”模式,把原来的计划生育育龄小组长转换为“健康扶贫协助员”,利用其在本村生活、接近群众、了解实情的优势,协助“流动卫生室”开展入户引导、宣传政策。同时,安排各村健康协助员统计村民用药需求,“流动卫生室”根据各村医上报的需求单,开展“订单式”服务,统一采买,统一配送。疫情发生以来,共为村民订单式送药12000余份,有效减少了人员流动,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四是流动宣传,提升素养。利用“流动卫生室”深入乡村进行健康教育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做好慢病防治健康宣教和健康指导工作,提醒慢病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主动接受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电话随访,尽量减少去医院次数,降低感染风险;坚持自我监测血压、血糖,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情况主动就近就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指导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不聚集,科学防控疫情。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sxdt/391201.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