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疼痛难题 传递医疗温度——南宁市多家医院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疼痛管理体系
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为世界镇痛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慢性疼痛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南宁市多家医院聚焦疼痛管理领域,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人文关怀为底色,在术后镇痛、分娩守护、癌痛缓解、慢性疼痛治疗等领域持续深耕,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疼痛管理体系,为市民筑起坚实的“无痛防线”,让“舒适医疗”的温暖延伸至每一个病患需要的角落。
技术创新精准施策破解各类疼痛难题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麻醉/疼痛科作为南宁市重点学科,展现了强大的专业实力。该科室现有41名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先进硬件设施,并通过持续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诊疗水平,打造出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疼痛诊疗团队,为年均近3万例次麻醉及疼痛诊疗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手术成功,只是康复的第一步。术后刀口剧痛,往往是患者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市一医院全面推行“多模式、个体化、预镇痛”现代术后镇痛方案,通过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实现手术部位精准镇痛与肢体早期活动的平衡。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关节置换、腹部手术等,加速患者康复。同时,市一医院引入患者自控镇痛泵,让患者掌握镇痛主动权,有效消除疼痛恐惧。不久前,在该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张大伯做完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次日便在无痛状态下开启康复训练,他感慨道:“本以为要疼得死去活来,没想到采用现代术后镇痛方案后,可以这么轻松地进行康复训练!”患者的认可,正是科室践行现代医疗人文关怀的生动写照。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经历之一。市一医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阿片类等强效镇痛药安全、足量使用。除了药物治疗,市一医院还提供神经阻滞、神经损毁术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联合心理医生为患者提供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心理支持,全面缓解患者的身心痛苦。
“刷手机15分钟,颈椎老5岁”——这句话看似玩笑话,其实不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发布的《中国居民颈脊柱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颈椎病患病率已升至26.8%,30岁以下患者占比首次突破30%。长时间低头,让颈椎“未老先衰”。颈椎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2024年以来,市一医院疼痛科常规开展“超声引导颈神经根阻滞”微创治疗数百例:不开刀、不住院,术后颈肩放射痛即刻得到极大缓解。这项微创技术正成为既怕手术又怕长期吃药患者的第三条“安全通道”。
作为广西临床重点专科,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医院)麻醉/疼痛科是南宁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该科室深耕疼痛诊疗与舒适医疗领域,以“精准化技术、系统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核心,构建涵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全链条特色医疗体系。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疼痛科主任黄燕娟近年来带领48人的团队深耕“舒适无痛”服务体系,每年开展麻醉及疼痛诊疗超过5万例,让更多患者远离疼痛困扰。
“疼痛被视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既是疾病的信号,更可能成为一种需要独立干预的病症。”市二医院麻醉/疼痛科主任黄燕娟说。近年来,黄燕娟带领团队利用超声可视化技术,开展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生殖采卵技术等“舒适无痛”服务,开启“精准解痛”新模式。患者“睡一觉”即可完成检查及诊疗,既消除不适又提高病变检出率,让各类诊疗场景更容易接受。同时,团队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将神经阻滞镇痛技术从“盲穿”变为“可视”,每年实现超过2.5万人次门诊疼痛诊疗和手术后疼痛治疗。疼痛治疗的精准化、安全化升级,让更多患者远离疼痛困扰,享受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从“治病靠老药”到“新药提升医疗品质”,医药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的期待。市二医院麻醉/疼痛科作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舒适化医疗培训基地,积极拥抱前沿技术,参与数十项国内外临床研究项目,让患者在规范、专业的医疗保障下,提前接触全球前沿治疗方案,让前沿医药成果惠及大众健康。
从分娩陪伴到儿童镇静特色诊疗彰显温度
让分娩告别剧痛,是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市妇幼)麻醉科锐意进取,在分娩镇痛、儿科镇静及创新疼痛治疗领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用扎实的数据和温暖的关怀,交出了一份出色的镇痛答卷。
市妇幼以舒适化医疗为核心,在疼痛管理领域取得亮眼成果。在分娩镇痛方面,2019年至2024年,市妇幼无痛分娩数量从1611例增至3126例,增幅达94.04%,分娩镇痛率从55%提升至86.88%。截至目前,市妇幼已累计为超过4.8万例产妇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服务,技术成熟度与服务规模稳居国内前列。
同时,为缓解儿童在影像学等检查中的恐惧与痛苦,市妇幼在南宁市市级医疗机构中开设了首家“儿童镇静中心”。自启用以来,已成功为8003名儿童提供了安全、精准的检查镇静服务,用科学与关怀搭建无痛桥梁,让孩子们在安静的睡梦中完成检查,告别哭闹与强制束缚,体现了医院对特殊群体的细腻关爱。
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市妇幼不断探索舒适化医疗的新领域。2024年1月,该院成功将舒适化医疗理念引入慢性疼痛治疗,在全国首创并推广“舒适化银质针治疗”,至今已成功完成494例,为众多顽固性软组织疼痛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体验。
颊针创新技术破困境守护百姓“无痛安眠”
慢性疼痛与失眠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长期困扰着众多患者。今年以来,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疼痛科以颊针疗法为核心技术,努力破解这一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手麻科主任黄鸿乔为患者开展颊针治疗。
作为基于生物全息理论的新型微针疗法,颊针的创新之处在于“面颊映射全身”——通过精准定位面颊部对应躯体病痛的投射区,用极细毫针靶向调节,既避开重要脏器血管,提高了安全性,又实现无痛或微痛体验,彻底消除传统治疗的不适感。50岁的张女士受颈肩痛与失眠困扰10年,在首次接受颊针治疗后,当晚便获得6年来的首个“整觉”,颈肩沉重感显著减轻。像这样效果显著的康复案例,在该科室的诊疗中并非个例。
自今年4月起,该科室应用颊针治疗超1200人次,治疗颈肩腰腿痛、偏头痛、痛经等急慢性痛症有效率超95%,不仅大幅降低患者药物依赖,还构建起“颊针主导+康复理疗”整合诊疗模式,制定个性化方案,有效突破了单一疗法的局限。如今,“疼痛找颊针”的口碑吸引不少患者慕名而来,科室以技术创新实现“身心同调”,既解除躯体疼痛,又缓解焦虑情绪,用绿色诊疗为百姓带来“无痛安眠”新可能,切实将医疗创新成果转化为守护群众健康的民生福利。
提供科学合理诊疗方案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2024年以来,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院)将疼痛管理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通过系统化布局、精准化施策,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就医体验,为疼痛患者筑起专业健康屏障。
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梁秀成为患者诊疗。
在诊疗服务阵地建设与流程规范上,市三医院设立独立的“疼痛科门诊”与“疼痛评估室”,并配备专业医护团队,同时建立起规范的疼痛评估流程,从组织架构层面确保疼痛管理工作实现系统化推进、常态化运行,让患者就医更具针对性。
为进一步提升疼痛诊疗的精准度与安全性,市三医院积极引入国际通用的疼痛评估量表,在门诊构建起“入院评估、定时评估、治疗后评估”全程化疼痛评估体系;同时,结合临床实践制定常见疼痛疾病的标准化诊疗路径,大力推广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先进医疗理念,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
人才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核心支撑。市三医院疼痛科医疗团队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区内外举办的疼痛专题讲座与技术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逐步打造出一支专业素养过硬、责任心强的疼痛管理团队。目前,医院已形成以刃针(小针刀)、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整骨、冲击波治疗、运动康复为主的特色治疗体系,月均服务患者350余人次。凭借专业的诊疗效果,该团队赢得了广大疼痛患者的高度认可与好评。
从术后康复的精准镇痛,到分娩时刻的温柔守护;从癌痛患者的身心舒缓,到儿童群体的特殊关爱;还有延伸到慢性疼痛与失眠难题的创新破解……南宁医疗工作者正用精湛技术和仁爱之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医疗实践的每一个细节,切实将医疗创新成果转化为守护群众健康的民生福祉。未来,南宁医疗工作者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人文关怀为底色,不断完善疼痛管理体系,为疼痛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就医体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原文链接:http://wjw.nanning.gov.cn/gzdt/t64395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