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聚焦复杂疑难重症,以MDT模式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实践——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成功开展视神经脊髓炎老年患者多学科协作护理会诊

2025-11-10 来源: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  作者:佚名

  

  

  

  2025年11月4日,为全面提升复杂疑难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成功开展了一例针对视神经脊髓炎(NMO)老年女性患者的高水平多学科团队(MDT)联合护理会诊。此次会诊汇聚了通州院区护理部副主任宋钝、眼科病房及耳鼻喉科护士长张莹、脑病科四区护士长吴窮、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陈秀芳等多位护理专家,共同为患者的综合护理方案献计献策。

  本次MDT联合护理会诊由宋钝主持,旨在通过跨学科协作,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入护理评估、计划、干预与评价的全过程,以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并为构建系统化、前瞻性的复杂病例护理模式积累宝贵经验。

  直面挑战

  聚焦视神经脊髓炎复杂病情下的护理难点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护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患者往往同时承受视力严重下降、肢体功能障碍、神经性疼痛以及膀胱直肠功能异常等多重困扰。本次收治的老年女性患者病情复杂,是此类患者的典型代表。作为主管科室,眼科病房及耳鼻喉科护士长张莹深切认识到,单一科室的护理力量难以应对患者涉及功能、心理、社会支持等多维度的整体性健康危机。

  会上,她首先详细汇报了患者的病情、现有护理措施及面临的核心难点,包括:如何有效预防因视力与肢体活动障碍导致的跌倒/坠床风险?如何科学管理顽固的神经性疼痛?如何早期识别与应对可能出现的吞咽与呼吸功能障碍?以及如何为老年患者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与康复引导?

  汇聚智慧

  MDT模式集成各专科护理精粹

  针对上述挑战,各学科护理专家基于丰富的专科经验,提出了精准的应对策略:

  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陈秀芳重点梳理了呼吸功能、循环监测及潜在并发症的早期预警指标。她指导护理团队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床旁吞咽功能筛查,并制定了明确的预警机制,一旦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为防范病情急性加重构筑了前瞻性防线。

  脑病科四区护士长吴窮围绕神经系统疾病专科护理,在肢体功能位摆放、康复锻炼时机与方法、神经源性膀胱/肠道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专业方案。针对神经性疼痛,她构建了“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路径,引入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轻柔按摩及针灸理疗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并指导使用疼痛数字评分法进行动态评估。同时,她强调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帮助其建立合理预期,缓解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慌。

  通州院区护理部副主任宋钝强调了老年综合征的预防,她建议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以强化骨骼健康;在环境安全方面,提出优化病室环境,如保证夜间地灯照明、物品固定放置、清除地面障碍物。她指出,需关注老年患者可能以“躯体化”症状或沉默形式表现的心理问题,建议应用专业量表进行评估,并强调通过“倾听”与“赋能”,鼓励患者参与日常微小决策,以增强其自主性与心理舒适度。

  MDT模式驱动护理理念与实践升级

  本次MDT联合护理会诊的意义超越了解决单一病例的范畴,更是对现代护理理念与实践的一次有力推动。

  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讨论焦点从NMO诊断本身,转向如何全方位保障这位老年女性患者的安全、舒适、功能维持与人格尊严,护理目标明确拓展至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从“碎片化护理”到“整合性照护”:MDT模式将各专科的独立知识节点,有效整合成针对该患者的立体化、个性化护理网络,确保了护理计划的协同性与一致性,避免了潜在的管理疏漏。

  从“被动执行”到“主动预见”:借助各科专家的前瞻性指导,护理团队实现了从处理已发生问题向预测与防范潜在风险的跨越,显著提升了护理工作的专业性与自主性。

  深化护理内涵

  服务患者健康

  “独行快,众行远。”本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成功会诊生动表明,“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需要坚实的制度平台和高效的专业协作来支撑。MDT模式已成为打破专科壁垒、深化护理内涵、拓展服务外延的强大引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完善并推广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致力于让更多复杂疑难重症患者享受到集束化、人性化的高品质护理服务,推动医院整体护理水平不断迈向新台阶。


原文链接:https://zyj.beijing.gov.cn/sy/ccjy/202511/t20251110_42677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